发布时间:2024-12-27 12:39:51 来源: sp20241227
天色渐暗,置身宁静的夜晚,第71集团军某旅某连王连长想起了一段往事。
去年,该连在一次实战化综合训练中担负要点目标防空掩护任务。当他们完成战备等级转换和机动投送,进入预定地域时已是深夜。依据导调组的指令,该连需要在第二天日出之前完成装备展开等作战准备。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行动需要摸黑进行。
“伪装网与装备发生缠绕”“电台面板过暗,参数输入错误,需要重新与炮兵分队通联”……此次训练,导调组对于夜间灯光的管控十分严格,加之身处陌生地域,一个个突发情况接连发生,让该连官兵焦头烂额。不仅如此,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作战准备还没完成一半,为数不多的头灯就电量耗尽,官兵只能凭借肉眼和记忆硬着头皮继续操作。
“可以说是一团乱麻。”在王连长看来,整个准备过程,上至连指挥员,下到普通一兵,都对在黑夜中作业感到很生疏。
最终,该连完成任务时,早已超出规定时限,被判不合格,不仅影响了后续任务进度,还因为灯光设备使用频繁被通报批评。
这让王连长困惑不已:平时夜训,连队认真对标大纲标准,从没有“走过场”,怎么换了个场地,差别就这么大?
复盘中,王连长组织大家分析夜训失利原因。二级上士汤青云的话让人心头一震:“平时夜训,大家虽然有意减少手电和头灯等照明设备的使用,但训练场边的路灯和营区外霓虹灯的光线,无形中起到了补充照明作用。长期这样,大家对野外暗夜条件就会缺少直观、真实的感受。”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连长意识到,连队开展夜训时,营区路灯加上营区外的城市光源,把本该是暗夜条件的训练场变成了“微光”环境。而习惯把“微光”当作“无光”的官兵,即便在训练场把武器装备和协同配合练得再熟练,到了暗黑的野外陌生环境,也难免无法适应、手忙脚乱。
“夜训场上,这种‘光’不能借。要提高夜训质效,必须对标实战,构设更加逼真的战场环境条件,精细展开训练。”随着反思的深入,该连党支部随即召开议战议训会,分析梳理连队各专业在夜训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官兵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认识夜训、理解夜战。
改变,随之发生。在开展夜训时,他们对暗夜无光和微光等条件进行分类,对照实战要求构设环境条件,尽量减少“场外光”,提升官兵利用自然光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用好夜视装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官兵自主创新能力,制作革新暗夜发光图板、遥控发光管等微距照明器材,使其能够在临空侦察难以发现的条件下,满足夜训夜战需求,努力提升部队夜间遂行任务能力。
该连的做法获得了旅领导的认可和推广。该旅制订下发《夜间训练指导手册》,并加大训练期间的检查督导力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夜训督察队伍,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夜训质效进行监督。利用交班会等时机对训风要求不严、标准设定不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从严问责。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该旅夜训环境条件更加贴近实战,越来越多的连队按照打仗要求对现代夜战特点规律进行研究,为创新夜训模式建言献策。近日,该旅依照大纲标准要求开展暗夜条件下训练,王连长带领官兵对5个射击课目掌握情况进行全流程、全要素检验,最终成功命中目标,出色完成任务。(吕威 高骏峰 宋世杰)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