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22:08:29 来源: sp20241230
编者按: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武威市乌鞘岭,西至敦煌市玉门关,长约1000公里,夹在祁连山与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因地处黄河之西、狭长如走廊而得名。戈壁烈日、绿洲白杨,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东西方文明曾在这里交汇,商旅络绎、驼铃不绝。
新时代,河西走廊又是什么模样?本报今起推出“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系列报道,记者行走甘肃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河西五市”,感受和展现新时代河西走廊的万千气象。
今天的河西走廊,如春风吹度玉门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散发出中华文化的青春气息。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走廊,拥有敦煌、张掖、武威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汇聚莫高窟、嘉峪关、玉门关遗址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记者走进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市,马上感受到一种穿越感:古今只有一步之遥。
源远流长的历史,探照出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去敦煌。”美国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曾这样说。
以技术传承文化,今天“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藏经洞文献等实现向全球开放,现场参观和“窟外看窟”,让人既感受到敦煌文化永恒的灿烂,又能看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数字文化”风采。
因丝绸之路而生的敦煌,今天再因共建“一带一路”而兴。作为我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自2016年至今举办了6届。在不同国家的文明交流对话互鉴中,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正在创造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合,奔涌向前。
舞从敦煌来,舞向世界去。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这部中国经典舞剧从1979年首演至今,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过3900场,观众逾530万人次,成为中国舞剧演出场次、观看人次、演出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剧目。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期间,询问了《丝路花雨》等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和“走出去”的成功经验。
一部敦煌舞剧“走出去”,万千敦煌粉丝“走进来”。2021年6月,“丝路花雨”旅游专列推出,自北京首发后一路向西,沿途串起张掖、嘉峪关、敦煌等旅游城市,开启新时代河西走廊人文之旅。
“有的人因喜爱《丝路花雨》走进敦煌,有的人因着迷敦煌文化留了下来。”在敦煌经营旅行社的陈晓斌说。
9年前,来自俄罗斯的奥莉娅第一次走进莫高窟,被满壁风动的飞天深深吸引;5年前,她考取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
“千年的莫高窟里,装着‘世界的敦煌’。”随奥莉娅走进莫高窟,顺着冷光手电筒照射的方向看去,不时可以看见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的外国人形象,奥莉娅在这里深切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开放包容。
作为志愿者,奥莉娅参与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同声传译工作,近年来参与翻译了《走近敦煌》《中国河西走廊》等书籍,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敦煌奖”。
新时代,文化和科技融合,莫高窟有了“数字生命”,古老的石窟不仅“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实现文物相关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
近300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逾5万张档案底片实现数字化,触网“上云”,一部手机就能指尖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4年来,逾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
今年1月,敦煌研究院历时7年编制的《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23—2035)》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河西走廊,既是地理界定,也是人文概念。一条丝路古道,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文脉国脉紧相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河西走廊让人心向往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0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