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2:33:35 来源: sp20241101
群山环绕,绿意盎然;碧水清流,如诗如画。在浙江开化,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96%,被誉为“华东绿肺”;这里的老百姓从砍树为生转变为大山守护者;这里还有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
近年来,钱江源所在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与其相得益彰,探索实践特色产业形态和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小县大城、富民安居”工程和城市有机更新,着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推动山区县城乡协调发展。
源头保护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涓涓细流从这里出发,汇聚成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养育着世代在此生息的人民。
钱江源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地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据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汪长林介绍,“钱江源地处中国东部,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强度大、范围广。但目前钱江源仍保存着大面积、集中分布、呈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被誉为‘北纬30度线上的翡翠’。”
2016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钱江源被纳入首批试点。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体林地和农村承包土地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了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钱江源通过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百姓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重要转变。”汪长林说,自2018年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累计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钱江源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保护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
群山深处、云雾缭绕,穿过蜿蜒的山路,58岁的当地农民赖正淦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来到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班。他从事钱江源生态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有13年。在他印象里,以前当地老百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多人以砍树、烧炭为生,现在却自觉成为了大山的守护者。
“2023年以来,全县生态类警情同比下降13.6%。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开化县公安局苏庄派出所所长方祥文介绍说,在当地公安部门的推动下,生态保护职能部门组建多支“生态先锋”队伍,各乡镇还建成了2700余人的“生态义警”队伍,形成了“钱江源卫士”特色保护团队。
多方呵护下的钱江源,山更绿、水更清,或将很快迎来从“试点”到“转正”的时刻。在2023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中,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表示,我国将稳妥有序推进设立黄河口、钱江源—百山祖、卡拉麦里等新的国家公园。
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
从钱江源缘溪而下,开化县齐溪镇一家农家乐老板张卫中讲述着这些年的变化,“以前很多人以伐木为生,然而生活过得并不富裕。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经营农家乐,发展特色旅游,大家的收入明显提高了。”
齐溪镇文旅部门数据显示,该镇旅游收入由2003年324万元增长至2023年596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67%;游客数量由3.34万人次增长至39.3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3.12%。
“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是齐溪镇这些年的“致富经”,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则在开化县华埠镇有着深刻体现。
依山傍水,马金溪在华埠镇金星村沿村而过,最终汇入钱塘江。2006年以来,金星村全面开展“养山富山”,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到70%,到现在超过98%,并率先开展宅基地活权试点改革,探索农房使用权融资新路径,发放农房抵押贷款,让宅基地的功能从单一的居住拓展到电商、民宿等新业态。
如今的金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6年的不到1万元,发展到2023年的337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到6000元,提高到46151元。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给开化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培育做强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已经被列入浙江省共同富裕“一县一策”试点,钱江源品牌产品销售额超3亿元,产品溢价率超30%。
与此同时,从开化县相关部门获悉,按照“全域景区化、城乡生态化、产城融合化”的思路,开化县将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与城乡融合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持续深化“小县大城”战略,打造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钱江源也正成为推动开化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沈寅飞)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