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服务贸易“朋友圈”

发布时间:2024-11-05 17:51:23 来源: sp2024110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扩大高水平开放和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动力。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动力强劲。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屡创新高,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近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1%,约为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额达27193.7亿元,同比增长8.5%,占服务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高水平开放和贸易强国的建设目标,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密集推出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此后,围绕产业规划、综合试点、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市场准入、税收、信贷等各个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批准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制定海南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积极搭建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高水平开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不过,与全球服务贸易强国及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存在较大逆差;经贸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性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偏低;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有待放宽,对接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水平和规则话语权尚待提升。因此,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机制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强创新动力,拓宽我国服务贸易“朋友圈”,助推我国由服务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跨越式转变。

  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强化优质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发挥我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加大产业链原始创新投入,提升研发设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物流配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立足我国在文化、中医药、数字服务等领域的优势,扩围提质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促进文化服务、中医药服务、专业服务等走出去,提高“中国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把握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趋势,加快形成数字化绿色化服务核心竞争力。

  放宽服务市场准入,提升服务开放水平。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开放规则,推动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分类分级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有序推进电信、医疗、教育、金融、文化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加快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形成中国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完善全球服务贸易治理,持续推进加入DEPA、CPTPP谈判进程,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积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生效机遇,深化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合作。

  加大创新要素支撑,做强“中国服务”品牌。加快构建涵盖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的创新支撑体系,壮大服务贸易竞争力。加快推进跨境资金集中汇算和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一带一路”上跨国贸易的人民币清算比例,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服务贸易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海外院校合作交流,推动服务贸易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创新,推动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生产要素各个环节的改造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平台企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昊翔)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