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2:40:11 来源: sp20250111
作者:王智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宏观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和全面要求,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路径方法。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建成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我们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凝心铸魂的生动实践,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内核,以“高质量”为建设标准,以“政策优化”为重要抓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 筑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根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希望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是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身上体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品质,这一重要品质蕴含着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价值取向,展现了大国良师的人格魅力,勾勒出“大先生”的具象样态,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描绘了新时代教师的师表形象,回应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教育家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核,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是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写照。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坚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之中,吸引优秀青年立志从教、潜心从教、终身从教,引导广大教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首先,系统设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让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应该在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过程中加强课程设计,把教育家精神等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将教育家精神理论化、体系化、具象化,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讲清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师职业理想与行动自觉,使其乐教、爱教、能教、会教、善教。其次,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因时而变,不断创新。应紧密结合新时代广大师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围绕教育家精神的要求,将“讲知识”与“讲道理”深入融合,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贴合,引发价值共鸣,助力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再次,确保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连贯性。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具有一体化特点,应加快探索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推进模式,持续不断进行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熏陶,确保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同向发力,助力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巩固,使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伴随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最后,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培育体系建设。师德师风是新时代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必须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既注重“经师”培养,又注重“人师”培育,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师德师风培育关口前移,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2 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迫切需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与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能够肩负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设计合理、运行良好的高质量教师供给体系。教师供给体系涉及“谁来供给教师”“供给什么样的教师”“如何保障教师”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从历史经验看,教师供给体系既影响教师队伍的总量,也决定教师队伍的质量。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不断完善,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师供给体系。面向未来,必须坚持高质量标准,从完善培养体制、强化培养规范、畅通发展通道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与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教师供给体系建设,确保高素质教师源源不断地涌现。
坚持高质量标准,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既要关注源头又要注重过程。一方面,拓宽教师供给来源。应持续强化以师范院校培养为主体的教师供给体制的有效运转,搭建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在师资培养上的资源共享平台,畅通资源交流渠道,创新人才培养通路,确保各类高校凝聚共识、各尽所能,形成教师资源多样化供给的局面。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管理规范性。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但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应不断完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标准,确保教师培养质量。鼓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更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激发教师教育活力。进一步明确教师准入标准,继续修订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不断提升教师资格考试的科学性、权威性,稳步提高教师资格考试的区分度,发挥教师资格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做好职前准备。稳步提升教师从教学历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中对教师从教的学历要求。
3 健全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完善相关政策是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用好用足政策工具,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一方面,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强化政府调节作用,兼顾其他配置的补充功能,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确保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重点面向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定向师范生培养。完善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推动教师进行区域内轮岗交流,实现教师资源的常态流动。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在生活待遇、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编制核定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到乡村从教,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精准把握教师供需信息,实现教师培养与使用的深度对接,提升教师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持续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为此,我们要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形成良好教师队伍建设生态,实现教师队伍良性更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积极引导青年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有机结合,激励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紧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职称评审规则,确定职称评定标准,优化职称比例设定,着重解决中高级岗位比例偏低等客观现实问题,更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快构建一体贯通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通道。完善教师资格认定、选拔聘用、长期使用的制度体系,在教师育、选、任、用、留、评各环节明确制度要求,既严格准入条件,又畅通发展渠道。特别是要将教师评价作为引领教师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构建以质量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做到“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8日 06版)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