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不朽英魂存 碧血丹心青史扬——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烈士群雕铭文敬读

发布时间:2024-11-30 13:42:03 来源: sp20241130

  “学习党史•敬读碑文”系列音频节目丨红岩不朽英魂存 碧血丹心青史扬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烈士群雕铭文敬读

  编者按:

  了解碑文背后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弘扬先烈身上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理论网特别制作了“学习党史•敬读碑文”系列音频节目。本期为您播出:红岩不朽英魂存 碧血丹心青史扬——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烈士群雕铭文敬读

  本节目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出品,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

  烈士群雕是烈士纪念碑的独特表现形式,展现着革命烈士舍己为国、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由邓小平题名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耸立着一座展现“浩气长存”主题的大型烈士群雕。该群雕于1986年纪念“11·27”大屠杀37周年时落成,高11米,四周各宽7米,雕刻有9位烈士形象,代表着牺牲在集中营的300多名红岩英烈。群雕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中心塔柱式”结构,由438块红色花岗石以连环组合的方式将其分为四个面,表现出烈士们“宁死不屈”“前仆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的崇高精神。群雕的右侧,立有一块白色花岗石石碑,碑上雕刻着邓颖超撰写的《烈士群雕铭》。

  铭文如下:

  斯烈士陵园,昔军统特务摧残革命志士之魔窟也。溯自抗战中期以迄解放,革命志士囚禁于此者逾千,而壮烈牺牲者累百。尤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重庆解放前夕,军统特务惨绝人寰之大屠杀,一夕之间,殉难烈士竟达二百余人。解放后合葬于此,因建陵焉。伟哉前驱,血沃歌乐,光照神州。建国以来,感先烈之功,怀先烈之义,谒陵扫墓者,络绎于途。

  一九八一年秋,山城少年倡议捐献建造烈士群雕,以彰百世。市委市府嘉助其行,海内海外共襄盛举,历数载而厥工告成。

  磐磐坚石,赫赫群英,仰雄风之再现,留浩气于永存,励后进以壮志,促新征其兼程。

  值兹隆礼奉立,谨述大略,勒石以铭。

邓颖超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背景介绍

  铭文叙事简洁,激昂悲壮,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1939年至1949年,以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为主的重庆歌乐山军统集中营,是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囚禁和屠杀中共党员、抗日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及其他革命志士的秘密监狱。解放战争时期,被称为“两口活棺材”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其关押人数、酷刑程度、屠杀规模,均超过抗战时期。譬如,1947年至1949年,重庆“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如江竹筠、李青林、何雪松等,长期被囚禁在渣滓洞监狱,直至屠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川东特委青委委员、宣传部长许晓轩,重庆地下党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特支书记陈然等,都被囚禁在白公馆监狱,直至屠杀。

  这些英勇就义的红岩英烈,以“誓把牢底坐穿”的坚贞信念和不屈意志,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重庆的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重庆解放之前,国民党特务在歌乐山军统集中营对革命志士实施了分批屠杀,主要集中在1949年9月6日、10月28日、11月14日、11月27日、11月29日。殉难者中牺牲的民主人士、进步群众与共产党员一起为了新中国的事业,并肩战斗、共赴生死。这其中,距离重庆解放的前三天,国民党当局在溃逃之际,对囚禁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实施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殉难人数高达200余人。

  在渣滓洞大屠杀中,国民党特务改变了原来分批枪决的计划,把余下的革命志士集中关押在男牢1楼8间牢房里进行机关枪扫射。那一瞬间,胡作霖、陈作仪、张学云、李泽等革命志士用身体去堵枪口,与特务展开搏击,为其他狱友提供了逃生的机会,最后有15人脱险。

  在白公馆大屠杀中,由于监狱看守杨钦典被我党策反,罗广斌等20人脱险。“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这些铮铮誓言表达了红岩英烈对党组织的绝对忠诚,对党的事业的无私奉献,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

  红岩英烈是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培育形成了红岩精神,成为狱中革命志士坚定党性的精神本源。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面对川东党组织被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被捕入狱的革命志士无惧生死、坚持战斗。他们本着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狱中临时党支部和革命骨干的带领下,围绕“忠诚与背叛”“党内教育与实际斗争”“作风与党性”“整顿与惩办”等重要关系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嘱托最有可能出狱的罗广斌(他的哥哥罗广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把东西交给党组织,这就是1949年12月25日罗广斌完成的3万多字的报告——《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狱中八条”是这份报告的精华内容,又称为“狱中意见”,体现了红岩英烈崇高的党性修养。其中,前六条是导致川东党组织大破坏的六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领导干部层面,涉及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途径、对党忠诚要求、“左”倾认识、对敌斗争本领、作风建设等问题,均与党性修养不足有关。第七、第八条是解决办法:首先,通过整党整风等思想教育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对严重违反党规党纪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惩办。这份血泪嘱托是红岩英烈用鲜血和生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为广大党员敲响了“党性修养一刻也不能松懈”的警钟,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专家点评

  本期点评专家:

  重庆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副主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原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原院长 朱军

  铭文短短200余字,记录了国民党军统特务在重庆歌乐山囚禁、屠杀大批革命志士的罪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缅怀英烈、建造群雕的胜举。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等处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系列大屠杀,300多人恨饮枪弹,倒在了黎明前夕。据统计,这310位英烈中有28人出生于1921年,牺牲于1949年,他们好像为党而生、为国而死,把毕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

  他们有的出身优渥,却甘愿为穷苦人牺牲奋斗,如刘国鋕,面对亲友的积极营救,他表示“决不背叛革命”;他们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泄露党的机密,如江竹筠,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他们坚持自我革命、时刻为党分忧,面对失败的惨痛教训,他们总结出“狱中八条”,为党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血泪嘱托。支撑他们以身殉志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才是值得奉献终身的事业。正因为此,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超越对生命的本能渴望,对国家命运的求索超越个人的生死荣辱,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与光大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正在像红岩英烈那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中蓬勃展开,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面对他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总策划:许宝健

总导演:何忠国

监制:李莹

导演:王雪

编审:李步前

朗读:许雅婷 付梁玉

点评:朱军

  (理论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