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自编自导自演 浙江“村晚”如何走过44年?

发布时间:2024-11-14 18:03:21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网 湖州2月5日电(胡丰盛) 村歌串烧、戏曲联唱、情景短剧、特色舞蹈……2月4日晚,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王村村农村文化礼堂,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获得阵阵掌声,湖州市“我们的村晚”(简称“村晚”)在这里拉开帷幕。

  2024年,发源于浙江的“村晚”已走过44个年头。秉持“农民演、农民看、农民享”理念,“村晚”正在成为浙江农村老百姓的新年俗。

  俗话说,“办一场‘村晚’不难,难的是村村办;办一年‘村晚’不难,难的是年年办。”那么,“村晚”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一年又一年走向一村又一村?

  核心魅力,就在于“接地气”三个字。

湖州市“我们的村晚”表演 ——百叶龙 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20世纪,农村的文化供给还比较匮乏,浙江村民自己搭台自己演、自己唱戏自己看,撑起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村晚”。1981年,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小学的操场上亮起了几盏煤油灯,几位村民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起了乡戏、舞起了花灯,这是中国第一台乡村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2015年,浙江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更多地方的村民,有了自己的礼堂,开始为自己张罗起了“年度文艺晚会”。

  可以说,“村晚”是一场属于农民的大联欢,靠的是农民自发的热情、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一般文艺演出不同,“村晚”从组织到策划、排练到演出,村民是绝对的主角。演出的内容也是高度“乡土化”,捕鱼、采茶、插秧、割稻等常见的农活都能走上舞台。

  2月4日晚的湖州市“我们的村晚”现场,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青年村民带来的歌舞《渔家乐》,以当地养鱼用具为主要打击乐器,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说(地方方言)、唱、乐三位一体,通过江南水乡的柔美与摇滚打击乐张力的激情碰撞,再现江南水乡人欢鱼跃、喜获丰收的热闹景象。湖州市吴兴区选送的小品《守绣》讲述潞村三代人开创守护非遗刺绣事业,用一根绣花针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观察上述“村晚”演出的内容,可以发现,不管是乡村“村晚”,还是省级、市级“村晚”,“村晚”都承载着农民的乡村梦想和未来。

  要说“村晚”在浙江有多火,可以用两组数据来说话——截至目前,浙江各地线上线下已举办6100余场2024“我们的村晚”,接下来还将举办6000余场次,累计举办12000余场次。

  “村晚”的受欢迎程度持续走高,离不开日益丰富的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在浙江嘉兴,2023年,嘉兴市791家农村文化礼堂每周平均举办“礼堂日”活动1000余场,惠及人数超30000人次。数量提升的背后,反映着嘉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质的飞跃。

  现如今,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浙江的农民更加关心精神富有,而“村晚”就是触手可及的渠道。嘉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将“村运”“村歌”“村舞”“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举办得越来越红火,当地正在走出一条文化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