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浑善达克沙地里牧民养鸡治沙

发布时间:2024-11-22 03:08:26 来源: sp20241122

图为呼和图嘎正抱着自家的下蛋鸡。管永新 摄

   中新网 锡林郭勒4月18日电 题:不走寻常路,浑善达克沙地里牧民养鸡治沙

  作者 奥蓝

  4月中旬的浑善达克沙地乍暖还寒,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仍不时出现,所以当下呼和图嘎只能把鸡养在鸡舍里,如今还有千余只下蛋母鸡。“这个冬天已经卖了2000多只鸡,鸡蛋差不多一天卖1000枚。”

  “80后”的呼和图嘎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赛音呼都嘎苏木巴音胡舒嘎查的牧民。他家的1800亩草场都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是典型的沙地草场。在这里,牧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呼和图嘎的方法在当地很特别:养鸡治沙。

  “一直到现在都有人不理解,认为养鸡就不是牧民了,牧民只能养牛、养羊。”呼和图嘎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是个“另类”的牧民,因为他家的草场上不仅养牛羊,还养了数千只鸡。“别人不管怎么说,我都觉得自己没错。养鸡10年,能看到明显的经济收益,还能改善草场。”

  200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搬到了呼和图嘎家附近。科学家们经现场调研和考察论证,觉得在当地养鸡可行。于是,时任嘎查书记的呼和图嘎的父亲,率先带头在沙窝子里养起了鸡。后来,呼和图嘎接过了接力棒。

  在沙地草原规模化养鸡是个新鲜事物,得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并不很顺利:鸡群过于聚集造成踩踏影响成活率,过多的鸡粪对环境生态也并不好;獾子、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咬死了不少鸡;前期没有做好推广,鸡因为高密度养殖而体重不达标,销路不好……为此,呼和图嘎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些情况被及时反馈给了研究站的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科学家提出了小群散养的思路,将养殖密度从之前的2000只/亩,降到30只—50只/亩;利用3D打印技术将鸡舍进行改良,过程中需要考虑獾子偷袭、鸟儿抢食、鸡应激踩踏、粪便处理等情况,至今已是第六代……

图为呼和图嘎正在展示鸡舍的各项功能。管永新 摄

  芦花鸡,华北柴鸡,贵妃鸡,宫廷黄鸡……鸡苗也是科学家经实验后推荐的,都是适合草原上养的种类。“这些年根据客户需求,我们也有一部分订单化采购。”

  “松土鸡,播种鸡,生态鸡,灭蝗鸡,还是‘小型提款机’。”如今,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呼和图嘎也总结出养鸡的妙处。“养鸡饲养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作为传统草地畜牧业的有益补充。而且草原上鸡能吃到的草籽和昆虫种类更多,运动量也更大,鸡和鸡蛋的品质也都很好。”

图为呼和图嘎正在鸡舍里喂鸡。管永新 摄

  为了找销路,呼和图嘎注册了商标,开线下体验店,之前还背着鸡和鸡蛋独自去北京做推销。如今,订单主要来自于线上,他有十余个团购群,常客3000余人。这几天,呼和图嘎刚从北京送货回来,一个小区团购了2000枚鸡蛋,50多只鸡。“平时都是发快递,但这次量大,算了算还是送一趟合适。”

  除了养鸡,呼和图嘎还有其他产业。2015年,呼和图嘎开起了民宿,作研学旅游,还被评为2023年国家乙级民宿。“我是小而精、体验式的旅游模式,计划五一以后天气暖和了开业。目前已经有7月的订单了。”

  因为养鸡,呼和图嘎家的草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裸露的地面越来越少,草场中的植被变密变高。原来这片草场的产草量每亩地不到30公斤,养鸡后能达到400公斤以上。按呼和图嘎父亲的话说:“别人家一年只能打一茬草,我家能打两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年,围绕“养鸡肥草治沙化”,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开展了牧鸡模式、牧鸡装备、牧鸡施肥、牧鸡松土等方向的科研课题,取得了畜禽草耦合专利技术及系列理论成果。

  “我们最近还在做一个实验,将鸡粪与牛粪混合在一起发酵,看看能不能带动牛粪的分解。”谈起科研,呼和图嘎也头头是道。

  “我的这些‘折腾’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尝试。”呼和图嘎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每年都在不停调整。“如今,草原上的新兴事物越来越多了。传统畜牧业需要转型,我只是想用自己的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当地牧民的畜牧方式。”(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