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0:56:34 来源: sp20241105
东楮岛海草房。
东墩村渔家三弄小吃街海草房。
东楮岛海草房航拍。 图均为杨志礼摄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狭长的渔村海边,处处可见别具风格的海草房。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堆尖如垛,屋顶质感蓬松,是胶东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生态民居。
2022年,荣成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截至目前,荣成共有300多个以海草房为代表的传统渔家村落,其中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25个。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荣成多个传统村落,漫步其中,切身感受到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的勃勃生机。
陆海统筹,强化保护修缮
从市区出发到宁津街道,沿着马沙线,车行向东,沿途海风微拂,路旁,一座座灰色的海草房鳞次栉比。
不多时,行车来到陆地尽头,只见一片错落有致的海草房。沿路左转,便一头扎进东楮岛村。
东楮岛村位于荣成宁津街道,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0公里,依海而生。村内拥有海草房144户650间,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
海草房的建造历史悠久。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墙,用晒干后的海草作为材料苫盖屋顶,搭建房屋居住。2006年,荣成海草房建筑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冲上海岸的海草会被微生物逐渐分解,随着海草中有机物逐渐消失,其中储存的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但将海草晒干用于制作海草房,干海草的使用时间可以长达十几年,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速度。”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海洋生物系副教授王珊珊说,建造海草房,对海草实现再次利用,对保护环境起着积极作用。
走近村头的海草房,阳光洒在斑驳的花岗岩上,诉说着岁月变迁。
这本是上世纪30年代村里兴建的一所小学。2014年,当地对房屋进行翻新修缮,在保留老教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建立村史馆,展陈反映村庄变迁的文物300多件。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村民王本胜。75岁的王本胜是土生土长的东楮岛村人,村史馆建成后,他负责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
“俺家就住在海草房,走,去瞧瞧。”跟着王本胜,记者走进村落深处。
推开大门,一座安静的民居院落映入眼帘,“我居住的这间海草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我和老伴一直住在这里。”相伴半个世纪,王本胜心中对这间海草房充满感情。
2015年,东楮岛村启动海草房修缮工程,邀请专业团队对年久失修的海草房进行修缮,并由文物部门现场验收。修缮过程中,专业苫制海草房的手艺人来到王本胜家,对屋顶的海草进行重新覆盖加固。“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取材鳗草,添加山贝草,铺底增厚,确保房屋可以抵挡严寒、抗拒海风。”修缮项目负责人介绍。
自2013年起,荣成市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海草房民居院落相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为最大限度维系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传统村落中的海草房进行维护性抢修和保护性开发。截至目前,东楮岛村、东墩村、小西村等7个村落的海草房被列入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聘请专家编制东楮岛历史村落保护规划、东楮岛村风貌保护区控制性规划,系统科学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荣成市宁津街道党工委书记姜义强介绍,通过对全村海草房进行全面细致的修缮,东楮岛村的古朴风貌得以留存传承。
同时,荣成市委组织部重点发掘一批熟悉传统建筑修缮的工匠人才,引进一批热爱古村落保护事业的本土青年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000人,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的刘玉启就是其中的代表。生长在滨海渔村,他从小就学习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逐步成长为当地海草房民居建筑领域有名的工匠。近年来,海草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他担负起海草房民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担。
刘玉启以自己的手工技艺积极推动传承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他参与海草房民居研究,参与撰写《威海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为提高村民对海草房的保护意识,几十年来,每到一户村民家中修缮海草房,他都详细叮嘱海草房保护的注意事项。前段时间,巍巍村组织开展“海草房的保护与传承”专题讲座,在讲座上,刘玉启现身说法,向村民阐释现阶段海草房保护面临的取材难、工艺传承难等问题,帮助村民树立保护意识。“把保护和传承海草房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我们的传统民居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刘玉启说。
完善配套,提升人居环境
白天忙着学习制作胶东传统美食花馍,晚上到文化广场跟村民们一起跳广场舞,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留村村民程翠娟的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村落留村,位于荣成市宁津街道西南部,群山环绕,拥有700多年历史,村内遍布140多间海草房。海草房以灰白丝质的海草苫顶,屋脊两头翘,屋顶坡度大,形状像一个元宝。
“建造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艺活。”留村村委会主任程中安说,建造海草房需要经过备料、垒墙、苫顶3个大的步骤,“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一栋海草房顶需用海草、麦秸秆数万斤,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三四个工匠要花费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太阳晒不透,寒风吹不透,冬暖夏凉,海草房居住起来非常舒适惬意。但是,程翠娟却一度动过搬离村庄的念头。
本世纪初,村里环境脏乱不堪,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不少乡亲搬离,海草房空置,村庄渐显凋敝。“过去,家里用的都是旱厕,冬天还没有暖气。”程翠娟回忆说,“留村,留村,空有海草房,却留不住乡亲们的心。”
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乡亲、护得住乡土,首先要让村民在传统村落中过得舒心、住得安心,改善人居环境势在必行。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保存建筑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荣成市住建局局长王华治说,荣成市启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先后投入5亿多元,围绕水、电、路、气、暖等,全方位补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2018年,荣成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传统村落改厕治污工程,按照“分村定位、一村一案”的原则,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改厕和污水治理专项行动。25个传统村落所在的7个镇街驻地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000多户传统民居院落的旱厕实现“应改尽改”。
改变接踵而来,2018年底,程翠娟家中安装了崭新的冲水马桶。一年后,荣成市对传统村落统一进行清洁取暖改造,1万多户村民实现清洁取暖、温暖过冬。暖气管道通到了自家床头边,程翠娟身暖,心更暖。
不多久,笔直整洁的公路又通到了程翠娟的家门口。“公路通了,村里还建起文化广场,俺打心底里愿意留在村里住。”程翠娟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还组建了39人的志愿服务队,每两周开展一次村居整治行动,程翠娟第一时间报了名。“维护好传统村落良好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传统村落,一定能够让村庄的风貌传承下去。”程翠娟信心满满。
突出特色,发展文旅产业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观鸿步道上,游客熙熙攘攘,分外热闹。步道依海而建,另一侧分布着各式依托海草房打造的餐馆、酒吧、民宿,游客来到这里,休憩娱乐。
观鸿步道中部,一家渔家乐人声鼎沸。今天店里又是满客,老板于海洋在厨房中翻动炒锅,忙个不停。
于海洋从小在烟墩角村长大,10年前,他回到村里创业。烟墩角村有保存较完整的海草房1300余间,当时,不少海草房都长期闲置。
与其守着传统民居,不如将其利用,吃上旅游饭。经过考察,于海洋流转3户海草房,计划将其打造成渔家乐和民宿。
发展文旅产业,保护好海草房是先决条件。改造之初,于海洋与村委会协议规定:改造不能更改海草房外观,不得违反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改造完成,村委会验收通过之后,渔家乐和民宿才开门迎客。
“我的生意越来越好,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于海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几年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回村投身文旅产业,村里的游客日渐增多。
截至目前,这个500多户人家的传统村落已拥有70多家海草房特色民宿和渔家乐,全村95%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2023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余万元。
清晨时分,来到观鸿步道西头,迎着晨光,李淑雯支开画板,调好颜色,手握画笔,聚精会神勾勒日出景象。李淑雯来自河南安阳工学院油画系,她与同学们一起来到烟墩角村进行写生实践,“这里风景优美,海草房风格独特,配套设施完善,我每天要创作8个多小时。”
在前期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上,2020年以来,烟墩角村充分挖掘海草房资源优势,先后投资750万元,打造艺术写生基地,与山东艺术学院、安阳工学院等省内外十几所院校开展合作,每年吸引6000余人次前来写生,收入超过100万元。
在保持街巷肌理、环境格局的基础上,荣成市内各传统村落着力于文化挖掘,探索出适合发展的文旅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产业。
大庄许家村利用海草房打造一处800多平方米的海带展览馆,集体验、科普、销售于一体;渠隔村利用海草房建设非遗展馆,向游客展示、传授胶东剪纸、绣品等民间工艺美术,开展非遗研学项目,带动村民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传统村落保护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古村落、海草房等区域特色,着力构建全地域、全季节、全业态的旅游服务体系,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荣成市有关负责人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4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