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08:41 来源: sp20250108
人民网北京11月1日(杨倩、喻亮) 金秋十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染上一层金黄。“一带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项目“外媒看青城”媒体团走进敕勒川,穿蒙袍、喝奶茶、骑骏马,“沉浸式”感受草原文化;参观蒙草种业中心,探寻生态修复、草种生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草原上紫色的小花开得正艳,花瓣凝着露珠随微风轻轻摇晃。亚美尼亚新闻通讯社记者加亚涅一边忙着拍照,一边不忘录制播报视频,向读者展示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很难想象,这片十年前几乎只有砂砾的荒漠,如今变成了广阔茂盛的草原。”加亚涅告诉人民网记者,荒漠化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她想通过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敕勒川的成功经验。
运营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的是内蒙古新拓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据公司董事长吕鹏飞介绍,敕勒川草原区域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和开采砂石,土地贫瘠,沙化严重,80%的土地撂荒。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好,纷纷外出务工。2012年,市政府启动大青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先后投资1.96亿人民币,修复总面积达3万亩,其中草原面积为1.78万亩。
“2020年,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揭牌,也是首批确定的39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吕鹏飞说,“遵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开发,年利润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今年,这片草原还被评为呼和浩特市自驾游目的地人气排行榜第一位。”
为了进一步探寻敕勒川草原修复的秘诀,记者团又来到蒙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这里建成了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200种,共6万余份。
就外媒记者最为关心的敕勒川草原修复问题,该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敕勒川草原的修复模式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干预为辅。草的种类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130多种,实现了自愈。修复团队会对当地的水、土、气、质、动、微进行本体数据收集,然后由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鉴定,最后进行草种配置,制定专属修复方案并付诸实施。
“如果我的国家也有这样的技术就好了!”土库曼斯坦记者巴特尔不禁感叹。他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拍摄,“我要把中国的技术介绍给家乡人民。我的祖国有大部分国土被沙漠覆盖,我们需要开发在沙漠里种植植物的技术,希望我们两国可以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
“现在我们对于如何进行生态修复有了更好的理解。中国做了一件很棒的事,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亚美尼亚记者加亚涅说。
(责编:曹欣悦、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