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赛事经济助力中国外贸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12-21 17:14:52 来源: sp20241221

  【光明时评】

  作者:冯珺、白宇飞(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巴黎奥运会火热进行,中国健儿奋勇拼搏。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也成为闪耀奥运舞台的一张金名片。大到水翼帆板器材、小到足球内胆芯片,上至LED光显大屏、下至环保运动地胶——乘着赛事经济的东风,中国体育用品的外贸出口优势正在国际市场横向拓展、纵深推进。事实上,在此前的东京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场合,中国产品和服务贸易同样亮点不断,充分表明赛事经济具有助推对外贸易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关键窗口作用。

  赛事经济既是备受关注的市场现象,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议题。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有利于提升主办国的消费水平和旅游收入,对非主办国的出口贸易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然,赛事经济提供的仅是“机会窗口”,并非外贸增长的必然条件。中国之所以能够将赛事经济提供的潜在机遇转化为出口贸易的现实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制造业产能形成比较优势。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的进口需求通常具有采购规模庞大、品质要求严格、交付周期紧凑等特点。只有生产能力和技术标准均具有领先优势的经济体才能兼顾产品竞争力与合理的利润水平。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且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竞争大型体育赛事市场提供了比较优势。东京奥委会官方披露的供应商清单显示,中国供应商提供了东京奥运会约一半的比赛器材,且成功经受了赛期和举办地临时调整的产能考验,彰显了中国外贸发展的雄厚基础和超凡竞争力。

  供给侧积累人力资本优势。除生产线、原材料等硬件投入外,贸易竞争力往往由行业供给侧的人力资本质量,即从业人员的正规教育和经验水平决定。“十四五”末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提升至11.3年,这一水平显著高于印度和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除教育水平外,丰富的行业经验是我国建立外贸人力资本优势的又一关键因素。在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项目的竞标过程中,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最终成功中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是该企业吸引卡塔尔合作方的最大亮点。

  对外开放筑牢供应链优势。大型体育赛事的需求实现依赖全球性供应链,尊重和践行多边贸易体制方能积极拥抱赛事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外贸政策合规以及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协同联动,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逐步构筑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供应链体系。特别是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跨境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合作已经成为强化供应链韧性的压舱石。依托中欧班列,原产中国湖北的河鲜产品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俄罗斯世界杯消费市场,服装、鞋帽、玩具等赛事周边产品在巴黎奥运会期间远销欧洲各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成熟、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优势。

  品牌和商誉优势得到长期培育。大型体育赛事强调合作伙伴的稳定性,重视供应商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我国一些自主体育品牌的运动器材制造商在世纪初就成为奥运会供应商,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有超过20年的品牌和商誉积淀。在知名品牌的带动下,中国体育企业在竞争巴黎奥运会供应商的过程中展现明显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外贸竞争力。

  尽管中国外贸具有抢抓赛事经济风口的若干优势,但就用好赛事经济的长期效应而言,还应在产业发育和外贸发展中作出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安排,从而将短期窗口优势上升为长期战略优势。一方面,应着力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体育制造业,面向创新研发、品牌设计等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持续发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推动体育赛事相关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型体育赛事平台作用,形成中国消费品牌出海的多元化营销布局。深入挖掘从赛事供应商到赞助商的全平台、全渠道营销价值,使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中国品牌气质和产品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在全球消费市场中讲好中国故事,为外贸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6日 02版)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