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2:17:49 来源: sp202411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军队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警工程大学党委紧盯矛盾问题,紧抓堵点卡点,紧贴战场需求,坚持培塑科学精神,培育科技素养,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构建起崭新的科研创新机制,瞄准一线战场提升转化效能,打通院校科研“供给侧”精准对接基层部队“需求侧”的战斗力生成链路。
通过走访座谈、一线调查、深入研究,武警工程大学党委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机制既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与意愿,也会影响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效果。为此,武警工程大学党委结合实际、聚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造宽松灵活的科研环境,大力提升科研转化效能,力争为部队输送更多科技人才和先进装备。
一是坚持树立向战标准,激发师生创新动力。坚持以战领教、为战抓教,必须切实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科研创新各领域全过程,力争在新一轮调整优化中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武警工程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立足学科体系优化、科研力量培育,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转型升级。以常态化综合评价为载体,统筹教师任职办法、科研实时监测、正向督导激励,构建教学成果、科研成效、育人质量与任职晋升、评优评先、荣誉表彰联动模式,建立科学评定、任期轮换、动态交流、有序退出的选优体系,形成科研创新倒逼机制,让科研人员的待遇与能力匹配。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创新格局,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提高师生教研素养,展开探索式评估考察,以严保公平、以严促成效、以严生动力。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释放科研创新活力。武警工程大学党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力点,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融入“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突出理论先行、思想先导,注重总体规划、谋篇布局,提出新理念,构建新体系,打造新平台,有效激发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活力。
大学党委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共建共融共创共享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梳理部队实际需求、分析科研创新现实难题、集智攻关关键领域研究卡点。作为“军队创新科技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条件能力共享”的双料试点单位,武警工程大学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以“上位法”为指导,制定各类细则办法,紧盯“三个之变”,确立了“服务院校教学、服务作战训练、服务部队建设”的鲜明导向;建设创新工作站、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增设学术团体白名单、畅通军地融合创新“高速路”。愈发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培育了更多优秀科研人才,获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立项的科研项目数量也大幅提升。
三是打造人才梯次队伍,形成良性发展通路。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必须以服务部队战斗力为指向,把贴近部队、聚焦实战作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着力提升教员队伍教战研战的能力,推动院校对接部队、课堂衔接战场。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关键在于建强一支梯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教员队伍。大学党委盯紧办学育人目标、严把选人进人关口、优化育才用人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环境,通过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进一步解决师资方面存在的矛盾。深入实施名师战略工程,引入军地高层次人才,对口带教帮建,采取“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工程”“科学家+”等模式,加强年轻教员任教能力培训,催生了一批在军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文职教员参加毕业综合演练、赴部队代职锻炼,把准文职教员“姓军为教”的方向。立足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聚力提升教学水平、强化科研力量、完善育人模式,进一步夯实培养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服务备战打仗的基础。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针对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瞄准重点方向、重大任务,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学校围绕实战化实践性教学任务需求,推进重点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工大智造”品牌和平台,把科研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加大基础性设施设备研发力度,以基础性设施建设助力专业学科基础性研究。抓好“四个平台”开发与运维,开展基层网络系统建设,构建综合集成管理体系,提升网上一体化办公水平。加速教学保障条件换代升级。建设完善各类训练基地,加快完善“智慧校园”系统,为实战化教学提供实演实训实练平台,进一步提升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助推教学方法向智能化、信息化深入转变。
(武警工程大学党委)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