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1:01:29 来源: sp20250111
“突突突……”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从地里回收的残膜变身为深色颗粒,不一会儿,这部机器就“吃掉”一堆“白色小山”。这是日前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看到的一幕。五家渠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龙说,“通过这种方式,残膜处理成本至少能省一半。这样一来,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加工厂家,积极性就会更高”。
这套“吃残膜、吐颗粒”的装置为“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统”,是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科研团队与高校、企业、合作社“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开发研制的。该科研团队负责人王吉亮介绍,这套装置利用了惯性力、重力和气流对残膜除杂,而且加工全程不需要一滴水。而传统的残膜处理方式为湿法处理,需经过除杂、清洗、脱水等工序,耗水量大,导致处理成本偏高,阻碍了残膜资源化利用。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一些地区对提升作物产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地膜应用越来越广泛,残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成为环保难题。对此,新疆农垦科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农田残膜高效回收、低成本加工和高效应用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农田残膜治理新路。
地上的白色棉花,喜人;地面的白色残膜,恼人。面对两种白色,沙湾市高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柴胜利一喜一忧。他告诉记者,以往也对残膜进行回收,但因成本高,造成加工率偏低,导致残膜越积越多。去年,他们引进了“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统”,应用“干法清理”方式,处理了约1万亩的回收地膜,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残膜处理规模。
农田残膜变身为颗粒后,就成了建材企业的原料。记者在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看到,残膜颗粒混合秸秆,再加上塑化剂,被加工成城市步道板材、仓库货物托盘、道路隔离护栏等产品。这家企业负责人陈绍杰告诉记者,经过测试,利用农田残膜和秸秆生产的板材,可替代木塑产品,目前已铺设了10多公里的城市步道。
“利用农田残膜和秸秆生产的板材,成本比木塑产品低,而且可回收再利用,为农田残膜应用找到了好去处,由此实现了白色污染全链条治理,为农田残膜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王吉亮说,下一步将研发智能化平台,以实现地膜生产、播种机械、残膜回收、耕整、清理加工等相关装备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农田残膜治理技术。
从车间到田间,再从田间回到车间。从农田残膜高效回收到低成本处理,再到农田残膜高效利用,由此形成了农田“白色污染”治理闭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振江认为,农田残膜从地膜生产车间来,完成增产增收“使命”后,又回归另一类企业车间,“投身”城市建设,这一过程实现了变废为宝,完全可复制、可推广。
(责编:郝帅、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