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0:24:16 来源: sp20250111
核心阅读
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面、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工作、建立工伤康复示范平台、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和职业伤害保障政策举措,制度更公平、管理更规范、服务更暖心,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施行,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形成。20年来,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4500多万人增至约3亿人。2022年7月,我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正式启动,这一改革充分借鉴工伤保险制度的理念做法,大胆创新制度模式、运行机制。
今年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周年、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2周年,我国在工伤和职业伤害保障领域取得哪些进展?群众切身感受如何?记者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多地企业、员工进行了采访。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约3亿人
“半年前,我在送快递时发生交通事故,多处受伤。”申通快递浙江省义乌市上溪片区快递员刘志敏说。后续住院、治疗等累计花费约4万元。出院后,刘志敏来到当地便民服务中心工伤专窗,进行工伤认定、丧失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伤保险申报,一个多月后,近3万元的工伤保险赔偿到账。
202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基数和费率、待遇享受等内容。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基层快递网点已有13.95万名快递员参加社保(含工伤保险),5.36万名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从业人员也参加了单险种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9.2%。
“扩大覆盖面,是工伤保险增进民生福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工伤保险持续推进法定覆盖人群应保尽保,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伤保障体系。
参保人数大幅增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先后实施2期农民工“平安计划”和3期“同舟计划”专项行动,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03年底的4575万人逐年增长,目前已达约3亿人。
制度覆盖持续完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制度法定覆盖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8类用人单位。2021年,《公务员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印发实施,将公务员群体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至此,工伤保险基本实现了将有稳定劳动(人事)关系的职业人群全部纳入制度保障的目标。
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动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工伤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还建立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和确定机制,更好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今年4月,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启动,更好解决“就医垫资高、报销往返跑”等问题。
完善工伤预防和康复等服务链条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不仅涉及职工工伤后的医疗救治,还不断完善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等服务链条。
湖南省长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企业推广“一会三卡”制度,工伤事故数量连续2年下降。
“企业生产设备多、作业点位多,安全生产一度成为管理难点。”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安全环保总监熊文明说,2021年,公司申请加入“一会三卡”试点,即作业前召开“班前会”,在相应位置张贴“安全检查卡、安保作业卡、应急处置卡”,加强风险隐患排查,职工安全事故大为减少,轻伤事故率控制在2‰以内。
在工伤康复上,湖南也创新举措,解决早期康复介入不及时、临床与康复转诊转治不顺畅等问题。
今年1月,环卫工人谭先生在作业时受伤,被送至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虽然患者当时处于工伤认定申请阶段,但为了不错过康复最佳时期,经告知工伤康复权益后,医院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医院骨科临床—康复一体化中心主任任朝晖说。
“从治疗、手术到康复,不用换病房,只是医生由外科医生换成了康复医生。”谭先生说,因为及时接受了康复训练,他恢复得较为良好。
从全国看,我国已初步形成工伤预防工作新格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3次推动各地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工作。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5类重点行业领域、确定40个工伤预防重点联系城市、瞄定重点行业企业重点人群实现培训全覆盖等,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国工伤预防工作。
为加强工伤康复工作,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首批确立北京、上海、广东、重庆4个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202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工伤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工伤康复的发展目标,提出健全工伤康复制度和标准、提升工伤康复服务水平等具体要求,推动工伤保险功能进一步发挥,对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
试点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权益
随着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相关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权益保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任务。“我们要从新就业形态特点和实际出发,探索符合群众需要的新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有关负责人说。
“职业伤害保险真是帮了大忙!”杨师傅是江苏省江阴市某即时配送平台的骑手。1年前,她在配送途中撞车受伤后,发起了职业伤害保障报案。
很快,平台服务机构打来电话,为她讲解注意事项。后来,杨师傅在线将诊断报告、就医发票等信息提交给保险公司,经鉴定符合出险标准。“算上医药费、生活保障费、伤残补助金等,我总共获得赔偿和补助5万多元。”她说。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探索建立现场调证、案件跟踪48小时快速响应机制,职业伤害确认时长从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并在报案后3个工作日内流转至待遇报销、劳动能力鉴定环节。目前全省累计参保198.4万人,基本实现试点平台就业人员应保尽保。
今年2月,某平台外卖骑手沙先生在北京市大兴区送餐途中因意外导致骨折,“我拨打了平台骑手职业伤害保障专属热线,请客服协助‘一键报案’。”
接到报案信息后,由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导承办职业伤害保障经办工作的商业保险机构及时介入,协助职业伤害确认、待遇核定等业务办理。“职业伤害险报销了7万多元的费用,让我能够安心养病。”沙先生说。
“我们正积极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优化流程、细化标准。”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职业伤害保障参保人数达89.96万人,确认职业伤害5611人次,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包括北京、江苏在内,已有7个省份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参保人数超过886.6万人,参与试点的7家平台企业接单人员全部纳入,总体做到应保尽保。
“我们将继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和职业伤害保障政策举措,在推动制度覆盖更公平、保障功能更积极、管理运行更规范、经办服务更暖心上下功夫,扩大制度保障范围、优化待遇结构标准、强化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功能,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有关负责人说。
(张舒卉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3日 1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