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8 02:18:25 来源: sp20241208
新华社三亚6月13日电 经过中国专家的培训,佛得角圣地亚哥岛的农民维利学会了识别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因此提高。他还学会用山羊粪便和作物秸秆为土壤追加养分。他说:“省下购买肥料的钱,可以用于投资农场其他建设。”
维利参加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举办的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训,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在佛得角开展的一项工作。上述计划通过中国专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提升该国粮食生产和营养安全水平。
正在三亚召开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司司长叶安平介绍说,通过上述计划,很多中方专家长期在非洲工作,围绕粮食生产、植保、农村能源、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开展技术援助。“许多中国农业技术简单易懂、操作性强而且成本低,对非洲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赋能非洲粮食增产,这样的故事持续上演。中国农业科学院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了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达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的心愿,是不再有非洲孩子饿着肚子入睡,非洲人都能吃上有营养的食物。“向中国学习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向与你有相似之处的人学习,成功概率会更高。”他说,中国也曾面临粮食短缺,最终通过持续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这样的巨大成功是非洲所向往的。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中非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8月于南非举办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提出愿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加强种业等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同年11月,在三亚市举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
“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联合能力建设等方式,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说,依托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一新平台,中非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围绕非洲国家的精准需求,中非共绘科技合作蓝图。研讨会上,从中国农科院到各省市农科院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所在机构的科研优势、最新成果,范围涵盖从主粮作物到经济作物,从育种、栽培到末端的采后加工。
2024年3月28日,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来自卢旺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学生在“国际菌草苑”内查看菌草长势。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来自布基纳法索等国的参会嘉宾表示,非洲许多国家旱情严重,急需耐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方专家积极回应,介绍了玉米、小米、红薯、高粱等作物耐旱新品种,以及“水稻旱种”等新技术在中国的示范推广情况,表示愿意进一步对接合作。
一些非洲参会嘉宾指出,合作应该是双向的、互利的。尼日利亚国家根茎作物研究所所长切多齐·埃格西说,通过开展种质资源交流交换,希望助力中国木薯育种创新,支持中国木薯产业发展。
中非相向而行,更多科技合作项目正在落地。不久后,中国热科院专家将启程前往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与当地农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其间,将揭牌成立“中国海南—尼日利亚乌姆迪克木薯联合实验室”,并合作开展尼日利亚特色木薯等块茎类种质资源调查。(记者:钟群、赵颖全、罗江、王军锋)
(责编:崔译戈、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