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3:37:02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怒江3月31日电 题:中缅边境怒江迪政当村:传统与现代相融
作者 陈静
现代房屋建筑内保留传统火塘、独龙族妇女用古老腰机织出色彩斑斓的独龙毯、村民在现代服饰外披着七彩独龙毯长袍或马甲……3月31日, 中新社 记者走进中缅边境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探访这个大山深处传统与现代相融的乡村。
3月,迪政当村里上海援建的“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迪政当村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独龙江乡最北部,西邻缅甸克钦邦、北接西藏察隅县,全村共174户593人,是独龙族聚居地之一。
在独龙江乡独龙族博物馆内,独龙江大峡谷过去的生活逐一展现:刀耕火种,住木楞房,过江靠溜索、穿衣靠纺麻、看病靠占卜,过着结绳计数、刻木记事的生活。70多年前,独龙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来到距博物馆30余公里外的迪政当村,仿佛瞬间跨越千年——村内小桥流水、道路整洁,家家户户庭院里栽花种草,鹅卵石垒建的围墙与远处雪山、近处独龙江、缭绕云海融为一体。
“自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后,我们不断探索,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庄、文明和谐、乡风淳朴’的新农村。”独龙江乡副乡长陈笑介绍,由上海援建的“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内,28栋主体房屋均以独龙族传统民居木楞房为原型建造,还包含一座独龙文面女体验馆,一座民族文化传习所,让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
在迪政当村现代化的住房中,每家每户厨房里都有火塘,保留了独龙族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习所里,展示了独龙族的扎染、植物染技艺;独龙族妇女的文面习俗,经过改良成为游客可体验的项目;用石板锅烙制的石板粑粑,成为招待客人的美味。
独龙毯是独龙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标志之一。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独龙毯只能就地取材使用麻线编织。随着1999年独龙江公路通车,2014年高黎贡山隧道贯通,棉线、毛线、羊毛、丝线等运到独龙江,让独龙毯变得五彩缤纷、更加柔软。2015年,上海一家服饰公司在独龙江乡建立织女工作室,订单式生产,独龙毯得以走向外界。
3月,迪政当村民丁秀珍(中)与其他独龙族妇女一起织独龙毯。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是妈妈教我织独龙毯的。过去织好的毯子只能自己用。”35岁的迪政当村民丁秀珍今年加入织女工作室,天气晴朗时,她会和三两妇女聚在一起,用外界流行的配色编织独龙毯,每织一床独龙毯有三四百元(人民币,下同)收入。织好的独龙毯将寄往上海,被加工成抱枕、半裙、包袋、披肩等,远销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目前,全乡1543名妇女中,约500人编织独龙毯。
如今宛如世外桃源的迪政当村,令无数游客向往,当地却没有大肆开发。“独龙族自古信仰万物有灵、敬畏自然,不会随意砍树、猎捕野生动物,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3%。”陈笑说,游客进入独龙江必须通过小程序预约,每天仅开放500个名额。
不过,独龙江的物产通过线上、线下,畅通无阻地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白忠平是迪政当村小有名气的“网红”,他通过拍摄独龙江日常生活,在社交平台有“粉丝”近3万人,并通过电商销售独龙毯、蜂蜜、灵芝等土特产,2023年销售额达30万元。
通过网络,独龙江峡谷的生活与外界更近一步,2022年7月,5G网络覆盖了全乡所有行政村。周末,来自昆明的李林正在独龙江度假,月亮瀑布、独龙族博物馆、迪政当村的文面女、流水潺潺的独龙江......他和很多游客一样把所见所闻上传社交媒体,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神秘、美丽的地方。(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