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上海之春”舞台春弄华韵 融汇中外艺术、古今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30 13:06:30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上海4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当钢琴独奏作品《灵动之舞 Animé》和单簧管与钢琴作品《此山彼水》旋律响起,现场观众在熟悉而又不失新意的演奏声中,仿佛与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展开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两首曲目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研室主任姚晨创作。作曲家化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作品中的重要素材,注入中国元素,想象德彪西来到中国山水之间……记者15日获悉,两首曲目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暨华东师范大学展示月活动“华韵春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多媒体音乐会”上演奏,希望为中法建交60周年献上贺礼。

  据悉,2018年,为纪念克劳德·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作曲家姚晨创作了钢琴曲《灵动之舞》。作品从德彪西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15年)中获得灵感,并融入作曲家的个人音乐语言,以狂躁疯狂与伤感哀歌的对比,表达对逝去事物的哀悼。单簧管与钢琴曲《此山彼水》是作曲家姚晨应演奏家委约而作,以德彪西《第一狂想曲》为主题,将它们变形发展融入自己的音乐语言和思维中,创造了一首自由幻想曲。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当日告诉记者,本场音乐会融入多媒体技术,呈现了独唱、合唱、钢琴独奏、室内乐、双钢琴以及音乐戏剧等多种音乐形式。师生同台演绎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来自中国老中青不同时代的作曲家,音乐学院教师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作曲家、演奏家积极联动。

  由林华创作成混声合唱的作品《菩萨蛮》《春晓》此次为首演。华东师范大学谭雅如副教授和华韵合唱团带来的这两首合唱作品创作于2020年。作曲家林华将复调技法与当代和声语言巧妙地融入中国五声调式中,作品既描绘春景,又抒发春意,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据悉,收录于《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描绘了江边女子在春光中歌舞的欢快景象。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像是美丽校园的生动写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早期词作,这首小令用词简练,清新活泼。现代作曲家王超为这首经典词作谱曲,将动静起伏变化富于节奏感的词意通过现代声乐技巧展现出来,实现了现代与古典的完美融合,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由华东师范大学齐莹副教授演唱。

  这位歌唱家还演唱了艺术歌曲《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据悉,致力于传统音乐和理论创新的武汉新生代作曲家李砚为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谱曲,突出表达了词人既情致深沉婉约,又心胸寥阔高远的意境。

双钢琴《中国西部组曲》表演。(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据悉,整场演出,亮点频现。双钢琴《中国西部组曲》由华东师范大学张玎苑教授及特邀嘉宾上海大学青年钢琴演奏家杨东瑾演奏。这首作品是由华裔作曲家陈怡于2007年应德国鲁尔钢琴音乐节委约而作。乐曲有四个乐章,并分别采用多首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民歌及民间音乐的音调素材进行呈示与发展。其中有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和《牧歌》、彝族的《阿诗玛》、藏族的“度母”和“阿玛列霍”、苗族的“兜朵”及芦笙合奏音乐等。两位老师的演奏一来一往,音响共鸣,引起观众的无限遐思。

音乐会上,首次亮相演出的多媒体情景古歌《郑风》将音乐、戏剧、舞蹈与多媒体等形式巧妙结合。(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春秋时期,“郑卫之音”以新兴的民间音乐形式冲击着西周礼乐制度下歌功颂德式的宫廷音乐。这种鲜活地表达人民群众情感的歌曲虽被统治阶级的卫道士嗤之以鼻,但也收录在《诗经》中,流传至今成为经典。音乐会上,首次亮相演出的多媒体情景古歌《郑风》将音乐、戏剧、舞蹈与多媒体等形式巧妙结合。文化的深思、创新的舞台设计,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据了解,《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即“郑卫之音”。这部作品选择了“郑风”的4首诗歌与1首孔子《论语》中的言论,将其创作成歌曲,并以这5首歌曲串连为一出小型的戏剧,讲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表达古人欢乐的生活场景。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表示,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激情演绎了众多优秀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运用,也有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的艺术表达。校方表示,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次音乐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