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世界里的“追光者”

发布时间:2024-11-19 00:45:28 来源: sp20241119

原标题:高能物理世界里的“追光者”

10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这位百岁老人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和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4月2日,是叶铭汉99岁生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

活动持续了一个上午,叶铭汉全程参加。他系了条红色的围巾,坐在前排。会上,叶铭汉还宣布从个人积蓄中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从事高能物理研究。

当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从大洋彼岸发来了贺信,他是叶铭汉在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同窗,也是好友。

“您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您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祖国正负电子对撞机探测器项目中的卓越领导,使您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您的学术洞见和卓越贡献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行。”李政道在贺信中写道。

叶铭汉于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叶铭汉成为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系本科一年级新生。大学时,他一度离开西南联大投身抗日战场。返回学校后,叶铭汉对物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后,叶铭汉去往清华大学,进入物理系学习。

1948年夏天,钱三强先生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作了一次关于欧洲物理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

叶铭汉听了这场讲座之后,大受鼓舞,也豁然开朗,决定学习原子核物理:这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有太多新现象、新规律有待发现,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

叶铭汉立下志愿:要考研究生,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可以说,他一生的工作方向,很大程度上是被那场学术报告确定的。

后来,叶铭汉如愿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钱三强先生。1950年,为了参加加速器建设,叶铭汉离开清华园,去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粒子加速器的研制。

叶铭汉曾说:“我们从未研制过这个,一些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当时花了不少时间。但它让我有了一种信心,别人能做到的事,不管多困难,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最终一定可以克服困难,一定能够做到。”

后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叶铭汉转向高能物理实验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期间,他全面负责了北京谱仪的设计和建造,并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利器。北京谱仪则是运行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一个大型探测装置,用来探测和分析正负电子对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

其实,回首当年,对撞机项目也历经曲折,在“七上七下”的挫折中诞生。正是在艰难中,老一辈高能物理学家为中国高能物理辟出新天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被视为“中国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与叶铭汉共事6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郑志鹏研究员曾回忆,北京谱仪的加工过程中,大家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叶铭汉还是尽量做到有所创新、具有特色。那时,国内工业制造水平与谱仪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谱仪的许多子探测器精度要求高、材料复杂,技术难度大,光是找到适合的生产厂家就颇费工夫。有的工厂还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工作人员得驻厂监督,常年离家。在叶铭汉的带领下,大家夜以继日工作,很少休假,毫无怨言。

从1994年起,叶铭汉“退而不休”,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进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作为中心学术主任,他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尽管年事已高,叶铭汉也从来没有停止读书思考的脚步。他说:“人一生都要学习。技术发展很快,问题摆在面前,新东西、新发现会不断出现。”

叶铭汉也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1998年,李政道与美国加速器学校合作举办中国加速器学校,73岁的叶铭汉全力协助李政道,负责有关教学和组织工作。2005年,80岁的叶铭汉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实验中长期规划研讨会。2010年,85岁的叶铭汉还在为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给出富有洞见的科研意见……如今,大师们都已远去。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在进行服役后的第三次改造。中国高能物理,也在前辈科学家奠基的事业上,继续前行。

(记者 张盖伦)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