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8:52:05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网 太原3月6日电 题:王海涛:援外医疗工作既是“放电”也是“充电”
中新网 记者 范丽芳
从喀麦隆到吉布提,从门诊室到手术台,2019年到2023年期间,山西援外医疗队员、山西省眼科医院医生王海涛赴非洲开展援助任务,为当地民众“送光明”。
“援非工作既是‘放电’,更是给自己‘充电’,将自己的现有技术奉献给非洲患者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尤其是独自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王海涛这样总结自己的援外经历。
勇担使命医无国界
2019年,王海涛作为中国(山西)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员在非洲工作。
王海涛回忆,在喀麦隆做的第一台手术是一个复杂白内障,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女性,外伤性白内障,角膜白斑,虹膜粘连,晶状体全白膨胀。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病例,还是有些忐忑。”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王海涛做足准备:联系国内专家讨论手术细节、难点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联系国内工程师在线指导,修好长期不用的超乳机;反复练习专业医学法语,保证术中沟通顺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患者从术前光感的视力恢复到0.8。
慢慢的,王海涛赢得当地医护和患者信任,他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因地制宜创新技术
由于非洲医疗资源短缺,面对一些特殊病例,无法按照国内手术方式实施。但结合国内先进技术,王海涛进行技术创新。
王海涛购买白内障复明手术书籍,赠送给当地医生。受访者供图一位在非务工华人,因外伤导致大范围虹膜根部离断,合并前房积血、外伤性白内障及晶状体脱位。
“在国内,这种病例通常需要用特殊缝线缝合,但一来缺材料,二来创伤大。”王海涛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缝纫机法”缝合睫状体离断,创伤小,也无需特殊器械,技术稍做改动后,将其用于大范围虹膜根部离断修复,术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随后,王海涛用同样的改进和创新,为一名因囊袋破裂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缝合人工晶状体,术后效果甚佳。
鱼渔兼授共同进步
工作期间,王海涛也倾囊相授,希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留在当地。
“以前我们学习做手术,老师会要求把手术录像录下来,工作之余反复观看研究。”王海涛特意从国内购买手机支架送给当地医生,方便通过显微镜录制手术视频;购买英文版的白内障复明手术书籍,送给他们学习。
王海涛在当地社交软件上开设眼科学习群,将每次录制的手术视频进行剪辑、讲解配音,发到群里共享;特意找来动物眼睛,手把手教授,鼓励当地医生练习白内障复明手术操作。在其带动下,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有的人不惜坐车几个小时来“取经”。
接力公益传递光明
“光明行”被称为援外医疗中“小而美”的品牌。2016年,山西派出多名眼科专家参加援喀麦隆“光明行”,超额完成637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得到当地政府、民众称赞。
2019年,王海涛援喀麦隆期间,遇到许多中国医生的老朋友,“刚出门诊不久,一名患者拿着光明行的手册来找我,他说他的眼睛是中国医生治好的,听闻又有中国医生来,特意来复查,那时候感觉作为中国医生,与有荣焉。”
2023年2月,王海涛在吉布提参加“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术后,患者用中文说着“谢谢”。受访者供图2023年,王海涛接过“光明行”接力棒,二次赴非,和团队到吉布提完成山西省卫健委与香港共享基金会开展的“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在16个工作日,他们超额完成443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当地人一次次竖起的大拇指,跨过语言障碍,成为援外医疗队和当地民众深厚情谊的表达。
“作为全国3万余名援外医疗工作者之一,我深感自豪和光荣,希望更多眼科医生投入到援非工作中。”2023年,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王海涛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