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2:33:44 来源: sp20241122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唐朝诗人李白这首著名的《长干行》中的“长干里”,是见证南京城市发展史的关键地理标识。
近年来,长干里区域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诸多进展。在这里,长干里越城遗址和长干寺遗址浮出水面。
近日,在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上,长干里区域考古再传好消息。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南京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陈大海介绍,考古人员近期发现了位于南京西街遗址的南朝梁代建康城的御道和南大门,以及大量长干里先民的生活遗迹。这些发现,为研究南京六朝古都文明提供了新实证。
南京西街遗址所在的山间平地,是古代的“长干”。《建康实录》中记载:“其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灭吴次年,越国筑城于长干,史称越城。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7年起,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遗址连续开展发掘工作,共计完成12000平方米的发掘。该地块分布有多达9个时期的地层,自商周直至近现代,完全印证了南京城市历史沿革。这些重要发现主要包括商周长干古城和六朝长干里。
“西街位于长干里的核心,越城又是长干里的重要地标。”陈大海介绍,从东晋起,南京开始有宫城、都城、外郭城的规制。宫城是皇帝办公、生活的区域,都城是衙署集聚区,外郭城则是广大居民的生活区。长干里便是秦淮河以南、外郭城的重要门户。这里交通便利,市肆繁荣。
有史料记载,东晋南朝时,建康城的外郭有几十座城门,但这些城门比较简陋,是用篱笆围成的,只是做了标记,也疏于管理。位于淮水以南的长干区域,设置有南篱门。
“梁武帝时期,开始重建都城制度,强调中轴对称,建中立极,其主要工程就是打造宏伟的中轴线。”陈大海说,《梁书》记载,在南朝梁天监七年正月,当时的政府在宫城端门和正门大司马门外各立神龙、仁虎双阙,并向南越过秦淮河,延长了前朝御道,打造了一条更加宏伟的中轴线。
而国门的兴建,也紧随其后。《梁书》记载:“(天监七年二月),新作国门于越城南。”陈大海解释,国门就是梁代建康城的南大门,北连朱雀街,南望牛头峰即今天南京的牛首山。
史书记载的御道和国门,是否还能找到历史遗迹?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考古工作者。
御道的初现端倪,始于2019年。当年,考古人员曾在西街遗址发现一条宽阔的道路。陈大海介绍:“这条路显然是经过处理的,路面上有打碎的细石子,路土坚硬致密,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在路的两侧,各有一道路沟,路沟宽3—6米。”对于这条非同寻常的道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一度让考古人员存疑。
2023年6月起,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又开始对西街遗址南侧进行发掘。
“根据史料记载,梁代开始把御道延伸到南篱门,我们沿着这条大路垂直的方向进行考古发掘,结果发掘出梁代高等级建筑上使用的包砖,这些砖一般长约45至50厘米,而且每一块砖有一侧的断面微微倾斜,倾斜的一侧上还写有‘东屯’‘陶官’的字样。我们推测,东屯可能是当时修建外郭城墙行政部门的官方戳印,而陶官也是官办机构的标记。”陈大海分析,这些砖应该是建康城外郭城墙的包砖,也就是保护城墙夯土建筑的砖。在两侧城墙之间门址位置,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不少地面铺砖。
在道路路沟内,考古人员发掘出大量的青瓷器皿,例如高足盘。“高足盘是典型的南朝梁代的器物。”陈大海说。
“基于此前发现的大路、路沟的方位和距离,地层信息以及出土的城墙包砖和器物,我们推断,这应该就是梁代建康城的国门;那些铺砖散落的区域应该是门道的位置。”陈大海说,经过初步测算,国门为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17米,两侧有厚达11.5米的包砖夯土城墙。
“在南朝以前,国门就是指国都的城门,是一个通用名称。而南朝梁代首次正式建造都城外郭的正南门,并将其称为国门。此后,国门即特指都城的外郭城正南门,如唐长安城明德门等。因此,梁代国门的建立在都城礼制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陈大海说。(记者 金 凤)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