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0:22:37 来源: sp20241123
写在前面
满目叠翠,盘山公路蜿蜒,徐徐清风拂面,火红樱叶点点……10月16日,2023年环太原公路自行车赛第二个比赛日结束后,一段赛道的沿途美景引来参赛选手的赞叹。
这段赛道,是山西省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观公路。谁能想到,作为太原市的绿色“名片”,玉泉山昔日却是废矿丛生、垃圾遍地的荒山。
14年前,老兵张俊平主动“认养”了这座荒山,开始生态治理。他不惜将多年自主创业盈利所得陆续投入进来,先后栽树600余万株,修建山区道路105公里,整治山体破坏面100余万平方米,让荒山坡变成了“绿满坡”。
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年过花甲的张俊平几乎耗尽积蓄、倾尽心力,他却说自己“圆了梦”。如今,胸怀豪情壮志的张俊平依然守着这座山,“山变绿了,但按照森林公园的标准,还要提档升级,越来越好。”
“烧煤供暖是冒黑烟,现在是干‘绿’事业”
“艰苦奋斗,永葆本色”。
从太原市中心向西北方向驱车15公里,驶入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一座4层办公楼依山而建,对面的石壁上,刻着8个红色大字。
衬衣的衣领磨出毛边,沾满尘土的皮鞋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坐在低矮的茶几前弯腰吃着泡面和咸菜……走进公园负责人的办公室,头发花白的张俊平就这样进入记者的视线。
“错过了饭点,简单吃一口,习惯了。”刚从山上修剪树枝回来的张俊平,声音略显沙哑。
“我从小就是在山里长大的。”张俊平的家乡,是河北省元氏县一个小山村。上初中时,村干部看他能吃苦、脑子灵,安排他当护林员,赚点工分,分担家用。
“树多了就能把土抓实,庄稼就能长好,咱们就有饭吃。”张俊平把村干部的叮嘱记在心里,每天与大山相伴。
1976年,张俊平参军入伍,挥手作别大山,走进火热军营。带着父母“当个好兵”的期望,他“不怕吃不了苦,就怕没苦吃”,事事冲在前面。
这一切,连队战友都看在眼里。张俊平当兵第二年,班里负责烧采暖炉的老兵即将退役,连队领导第一个想到的接任者,就是张俊平。
二话没说,张俊平用一个大声的“能”作了回答。在张俊平看来,啥是好兵?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烧采暖炉又苦又累,张俊平都不怕,可他还是遇到难题:采暖温度一直上不去。肯钻研的张俊平向有经验的老兵请教,仔细检查管道、采暖炉压力表等设备,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还摸索出一套浪费少又烧得暖的技术。
连队标兵、三等功……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张俊平在军营的一路成长。1998年,张俊平转业后留在部队驻地太原市,干起了“老本行”,召集一些战友创办了一家供热公司。靠着专业过硬、诚信经营,他的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为太原市200多个供热站服务。
事业蒸蒸日上,张俊平心里却不踏实。“三山环抱、一水中分”的太原,史上也曾“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后来因为承担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功能,兴于煤也困于煤,东山和西山布满矿坑,城中煤烟四起,山水失色。
闻着空气中呛人的味道,看到矿区粉尘遮天蔽日,张俊平心里不好受,“我是靠烧煤经营企业,环境污染我也有责任。”张俊平说,好多次做梦,他都回到家乡那座大山,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绿,“在山林里跑得浑身冒汗,捧起山泉水就喝,别提多带劲了。”
2009年的一天,报纸上的一则消息让张俊平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为解决西山地区长期采矿遗留的生态问题,太原市出台“认养”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治理,实现山体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天一大早,张俊平就赶到太原市林业局咨询,后来主动“认养”了植被破坏严重的玉泉山。
“要打就打最难打的仗,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矿产资源丰富的玉泉山,采石场、小煤矿比肩而存,矿产枯竭后遗留的200多个废弃矿坑,让山体满目疮痍,渐渐变成一个个垃圾场。
“公司干得好好的,为啥非要去治理荒山?”面对亲友的不理解,张俊平思想斗争了好几天,“既然‘认养’了,合同也签了,那就一定要干,当过兵说话更要算数。”张俊平想到治理荒山不容易,但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烧煤供暖是冒黑烟,现在是干‘绿’事业。”
“我们这支老兵队伍的信念就是一个字——干”
“爬藤植物要剪掉,不然影响树木吸收营养。”记者跟随张俊平去巡山,一路上他扯着嗓子指挥员工修剪树木。树枝掉落,一阵阵尘土弥漫开来。记者赶忙后退了几步,张俊平只是眯着眼,并不躲闪。他卷起的裤管下,一次意外留在左小腿上的黑紫色瘢痕清晰可见。
那一天,张俊平在山上勘察路况,不慎踩空掉进深坑,左小腿骨折。因为山上修路赶工期,他没能及时去医院取出钢板。如今遇到阴雨天,他的腿部常常痛痒难忍。
“这都不算啥。”自从带领施工队上了玉泉山,这句话几乎成了张俊平的口头禅,“人要是怕困难,每一件事都是困难”。那时,山上道路不通,没水没电,“坡太陡人都站不住,也没办法挖坑种树。”
张俊平找来大型机械,将峭壁“削”成斜面,修建能站人的栈道。由于煤矸石堆积成山,需要施工人员悬在半空打桩凿坑,再把土、肥料和树苗运上山。
雇用的当地村民,没过几天走了大半。“在悬崖峭壁上种树,村民们吃不了那份苦,也觉得太危险。”张俊平决定带着企业的退役军人员工自己干,顶风冒雨把一袋袋土、一棵棵树苗背上山。这样一来,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影响。可张俊平知道,关键时刻,还是当过兵的战友们能“冲得上去”。
荒山陡坡,土壤瘠薄,植树成活率低,有时要种植三四次才能成功。2011年春天,张俊平发现,因为冬春连旱,上一年冬天种下的树苗旱死了。
“每棵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突然都没了。”那段时间,张俊平常常坐在山坡上发呆。就在亲友以为张俊平要放弃的时候,他酝酿出一个更大的计划:引汾河水灌溉树苗。
平陡坡、修栈道、种树苗,张俊平已经花费大量资金,如果继续铺设管网,势必还要投入不小的费用。当时,因为城市供暖改造,张俊平的企业也面临经营困难。
是进还是退?“当过兵的人,决不认输。”张俊平联系亲朋好友四处筹措资金,继续迎难而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这座荒山变绿,我们这支老兵队伍的信念就是一个字——干!”如今,在玉泉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里,张俊平时常为参观者讲起那段引水往事。张俊平带领队伍治理荒山的决心和能力,打动了当地政府,不仅支持他铺设了灌水管线,还把玉泉山周边两块山地的绿化任务也交给他。
2019年,玉泉山山体绿化率达到80%以上。郁郁树木迎风而立,昔日荒山终披绿衣。
“后半辈子就干了这件事,必须干好”
张俊平办公室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写有“光荣之家”的金色牌匾。
“这些年,我早把这座山当成了家。”张俊平看出了记者的不解,“2019年申领光荣牌时,我想着山下的家回去得少,干脆填写了山上办公室的地址。”
张俊平的家在太原市区,距离玉泉山大约20公里,“开车不到半小时”。然而,张俊平一年又一年在玉泉山上忙碌着,经营企业的收入也大都投入荒山绿化,“顾得了这座山,就顾不上家了。”
这些年,张俊平铆足了劲,带着一群退役军人在山上植树造林。平日里,他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宿舍里还放着便携式氧气呼吸器。一到阴雨天,前些年在山上住帐篷时落下的湿疹也折磨着他。
再怎么艰难,张俊平都撑过来了,“这座山是国家的,一定要守好。”荒山披绿,张俊平也在琢磨转型之路,不仅要守住这片绿,还要美化这片绿,按照景区标准,“给这座城市留一座森林公园”。
樱花烂漫,芙蓉出水,梅花傲霜……如今的玉泉山,万木葱茏,四季绚烂。“樱花树娇贵得很,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这些年,张俊平靠着实践摸索,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说起树木种植、花卉养护头头是道的专家,在玉泉山上打造出樱花园、荷花池、梅花沟……这座山的“蓝图”,都在他的脑子里装着。
两年前,张俊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来到玉泉山。看到父亲的辛劳,儿子心疼不已:“劝也没用,他就是这样。种了10多年树,一心就想守着这座山。”
“他给我们这些老战友树立了榜样。”牛魁彪是张俊平的战友,今年年初退休后找到张俊平,“这么多年,他的事我都清楚。我有退休金,不要工资,就想跟着他干点有意义的事。”
“后半辈子就干了这件事,必须干好。”如今,老兵张俊平歇下来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山顶上,静静地俯瞰自己倾尽十几载光阴的“战果”。
微风习习,山坡上的绿,像起伏的浪,一层一层,摇曳生姿。(记者 梁金凤)
(责编:任一林、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