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9:21:42 来源: sp20241127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
早春时节,记者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的荻港村,只见澄澈如镜的万亩鱼塘,被阡陌纵横的带状桑林分割成块,天光云影静卧其上,水中鱼儿往来翕忽,搅碎一池桑树倒影……这桑林与鱼塘相连相倚的农业景观,便是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系统在我国南方地区多有应用,而南太湖流域是这一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诞生地,也是现今中国传统桑基鱼塘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保护区总面积达10.35万亩。
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
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
“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其实就是通过发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转化和生物之间共生、相养规律的作用,进行集约经营,符合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而桑基鱼塘内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比例适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又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低耗、高效、零污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这就是我们先人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智慧!”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明儿说。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
然而,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系统,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20世纪上半叶,受世界经济危机和连年战乱影响,丝织业生产大幅萎缩,太湖流域桑基鱼塘数量锐减,满目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湖州桑基鱼塘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桑基鱼塘规模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扩大鱼塘面积,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当年的荻港村,一度兴建各类油脂企业30多家,“油脂一条街”远近闻名。
“要说钱,是赚到了。可代价大:河道都是黑的、臭的,鱼塘里养不活鱼,水质不行啊!”村民杨平荣回忆过往情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湖州开始思考,怎样继承先人智慧,转型谋变,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
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渐渐铺陈开来。
有全盘规划——成立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并在农业生态、文化、景观保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一并谋划。
有科学研究——成立中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桑基鱼塘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
更有大力推广——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建议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古老璀璨的中国农业文明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近年来,湖州大力普及鱼桑文化,将其融入小学课堂、实践教育,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今年2月1日起,《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最近这20年,荻港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变:先是疏浚河道、整修民居、拓宽村路,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然后围绕古村落文化和桑基鱼塘,发展特色旅游业;接着改造升级为全域景区。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的景象又回来了。不仅是重归,更有升级:经过育种,桑树变矮了,更利于农业管理;创造性开发了“油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模式;桑基鱼塘系统的乡村景观美学价值和农耕人文精神,更推动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和许多村民一样,吴大爷守着桑田与鱼塘,生活特别有规律:农历一二月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六月养蚕售茧;七八月清淤,培固塘基;秋天到年底的几个月捕鱼卖鱼。他告诉记者:“过去一斤鱼卖十几元,如今‘生态鱼’的牌子打响了,每斤能卖三四十元!”
每年春节前夕,荻港村都会举办一场鱼文化节——欢声笑语中,村民身穿传统服饰,用千斤锅、百座鱼灶现场做起香喷喷的鱼汤饭。古法养殖的湖州桑基塘鱼肉质鲜美,许多游客正是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饭专程前来。
每年寒暑假,桑基鱼塘研学基地都聚集着不少青少年——当地聘请科技专家、文化学者、鱼桑工匠、非遗传人等组建研学指导队伍,开发了鱼桑文化研学系列体验课程,孩子们捕鱼采桑、绘蚌壳画、烧鱼汤饭,感受鱼桑文化风情。
…………
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也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本报记者 赵玙 本报通讯员 侯楠楠)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