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3:04:44 来源: sp20241102
作者(右一)2004年参加哈佛毕业典礼时与同学合影。 作者供图
我曾经三度赴美国求学,前后近7年时间。最早是1998-1999年在檀香山的夏威夷大学公派进修新闻。后来获奖学金于2003-2009年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攻研究艺术博物馆教育和艺术管理。
留学的生活虽离我而去,但往事仍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光芒。前段时间,我在整理家里的书籍杂物时翻出几张旧纸片,是20年前在哈佛大学专业核心概论课上完成的阅读提问作业,如今看来虽有几分稚嫩,但于我弥足珍贵。
2003年秋天,我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项目重视对学生思辨精神和读书方法的培养,尤其对提问能力的强调与训练令我至今难忘。
我所读的是当时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艺术教育实验班,教学理念基于我的导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班级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专业、背景的40多名同学共处一堂,交流、切磋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五花八门,各有胜长。在核心课程外,大家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课程。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选择了艺术博物馆教育与管理专业方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修读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使我得以从宏观层面理解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也为我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做了前期铺垫。
其中,项目主任杰西卡·戴维斯教授开设的“教育中的艺术”核心概论课给我印象最深。“这个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这篇文章(或这本书)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观点讨论、交锋,不仅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也体现在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上。戴维斯教授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提问来学习,每周读完规定文献之后需提交一页纸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具有研究潜力的高质量问题。
在我翻出来的当年作业中,有一页是根据自己那周阅读的英文文献以及参加的一个专题讲座提出的问题。其中既有宏观综合性的问题,也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作业中,我提出的宏观问题比较笼统,教授的批阅意见是:“这在阅读材料中已经讨论到了。你自己有什么新的问题?”在针对具体文献的提问中,我改换了提问的方式,教授批了一个词:“好(Nice)”,还对我一处提问批注“有意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哈佛繁重的课业之余,我常常去参观各类艺术博物馆,被其珍藏的精美物件震撼,也利用周末、假期到各地旅游访友。作为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成员,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活动,包括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展示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
记得2004年6月10日,我在哈佛大学参加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多年之后,回首留学岁月,我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哈佛习得的学习思维受益终身。
中美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成果丰硕,众多留美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衷心祝愿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上层楼!
(作者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