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绿色低碳发展“协奏曲”(人民政协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1-07 17:47:02 来源: sp20250107

  图①:河南洛阳,某高新技术企业锂电池储能系统生产线。   李卫超摄(人民视觉)   图②:广西贺州,风力发电机组源源不断输送出清洁电能。   黄胜林摄(人民视觉)   图③:安徽池州,骑行爱好者绿色出行。   何 清摄(人民视觉)

  山东荣成建成集海洋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绿色产业群。   杨志礼摄(人民视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如何才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编  者  

  

  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委员:

  节约资源、降碳增效,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定能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建议牢牢把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这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既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资源风险,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处理好利用和节约、开发和保护、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废钢、尾矿、废石、废渣、废旧装备产品回收和综合利用。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志扬委员: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节能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建议:

  加快重点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是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支撑。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重点方向,聚焦量大面广、带动作用强的行业领域设备和主要耐用消费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先进产能、高效产品比重持续提升,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开展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强化节能降碳源头防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新增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完善节能降碳审查制度,将有关审查评价意见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发布碳排放报告编制指南,为项目节能降碳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与精准科学的方法;制定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落实节能降碳管理要求。

  拓展碳排放权交易广度和深度,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逐步纳入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完善碳交易市场调控机制,提升报告与核查水平,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有序丰富交易品种;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支持领域,推动更大范围减排;健全碳价格的市场发现机制,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夯实绿色发展智力基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桥委员: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是关键,建议重点做好以下有关领域和环节的工作:

  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绿色转型不是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要加强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培育能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建议集聚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优势科研力量,搭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科技革命快速发展。

  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从技术供给端看,我国在能源降碳、清洁能源、节能与能源回收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方面形成了丰富技术积累与先发优势;从产业需求端看,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更新升级,急需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创新应用。应进一步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完善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设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遴选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企业,着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培育绿色创新人才。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系统攻关、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议鼓励高校院所、职业院校、科技企业聚焦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联合实施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

  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委员:

  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号召,努力研发节能降碳、资源节约方面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着力培养契合绿色发展需求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要更新教育观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加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推广项目式学习、案例式教学等互动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绿色转型事业,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智识支撑。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供给链与需求链的紧密对接和有效互动。

  高校要围绕绿色低碳和资源能源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深耕能效提升、新型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前沿领域,着力创造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要积极主动与企业深度融合,使科研方向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等方面,大力开展工艺流程再造、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激发企业绿色转型动力

  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李瑶委员:

  构建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对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绿色生态产业、培育绿色生态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

  建立和完善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要求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统筹财税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协调与配合,激励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主体绿色转型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开辟生态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设立地区性绿色产业基金或行业性绿色基金;建立绿色担保政策,鼓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优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提供担保。

  完善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评估体系,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尤其加快建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的操作标准,引导资金投向具有环境效益、减排效益的项目;完善绿色项目信用信息体系,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为绿色生态项目融资奠定良好信用基础,开辟绿色生态产业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南存辉委员:

  绿色发展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然而在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面临一些挑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科创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将应用场景确定为产业链能力培育的重大资源列入政策支持序列,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在项目中使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的成本和风险,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知识产权的联合开发和运用,通过自主创新,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池”,建立开放包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生态,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9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