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3:34:24 来源: sp20241101
福建省将乐县良地村房屋。 郜 骅供图
良地村位于福建将乐县西部、万全乡北端,海拔400余米,四面群山环抱,景致秀美。良地溪由北向南,穿村而过,于村南山间蜿蜒流出后注入金溪。由万全前往良地,路渐行渐高,道渐行渐窄;于山林间穿行,古木参天,溪涧交错。翻越高山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山野平畴,次第延展,令人油然而生桃源之感,这大概就是“良地”村名的由来吧。
良地村形成于宋,繁荣于明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良地村下辖上良地、下良地、余元坑3个自然村,村民多为梁姓,上良地保留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梁氏合族公立“梁氏发源祖屋基”石碑。整个村落与周边山、水、林、瀑、磜、峡等融为一体。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蜒厝、月山公屋、许前厝及许前仓楼、冠群谷仓、水尾木廊桥等庙、祠、宅、仓、桥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良地建筑群,是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之一,良地村也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将乐属于客家县,客家建筑的构建方式和大部分营造技艺,在良地这样的山村得以体现。民居的后部建有高低不一的半圆形多层围垄,起着挡土墙的作用,精心挑选的小块鹅卵石整齐铺砌,寓“长发其祥、百子千孙”之意,这也是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古民居则依山就势、随溪傍水、层层叠叠,墙脚或蛮石高筑、或吊脚立柱。村落巷弄左右相连、迂回曲折,古驿道贯穿村头与村尾。村内民居相邻并建,屋内井院串连,屋与屋之间以封火山墙分隔,外观则呈现出高耸的一字或人字形马头墙。绪蜒厝即是良地清代典型的民居建筑,占地1094.19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建筑依山而建,右侧前廊外挑柱脚吊立于低处之山崖上,在规整的客家围屋式建筑内融入了山地吊脚楼建筑元素。
良地村公共建筑与民居群相对隔离。梁氏宗祠又名裕启堂,曾于清康熙及乾隆年间多次改、扩建。前部院坪两侧门墙跨古驿道而建,道上设过街门楼,门额外侧分别墨书“迎北水”“挹南山”,注明方位,内侧墨书“春霭”“秋露”,则有春华秋实之意。南院门外山墙嵌置有清嘉庆年间合乡公立之“禁约碑”,记载了当时制约行为、安靖地方的多项规定。文武庙在梁氏宗祠的南面,原名文昌阁,后增祀关公,遂更名文武庙。庙占地约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门楼繁复。正殿两层,底层供奉关公,额曰“圣之义者”,二层供孔子,匾曰“文教昌明”。
水尾木廊桥位于村南水尾、入村村头位置,跨良地溪而建。桥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于高处俯瞰,廊屋与桥头集灵宫屋面次第延伸,宛如巨龙盘于山谷间。
良地村以拥有大量谷仓为一大特色,这在福建乃至全国农村都极为少见。谷仓多由梁氏族人宗亲合建,内部分仓使用。谷仓群建在村东北侧溪流西岸,以自然地形为基础,顺应山势,错落有致,是良地村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谷仓建筑用材较为粗大,平面布局科学严谨,外观以夯土墙、灰瓦为主,给人以简洁朴实之感。数量众多的谷仓是以宗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自给自足型宗族聚落形态、社会特征的重要体现,反映出“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古建筑内长期住着一定数量的原住民,使其日常维护得到有效保障。漫步在良地村,沿着光滑的石板路面,忽而上下、忽而转折于青砖土墙之间,兀立的门楼述说着昔日繁华;墙面上的标语,凝固了岁月痕迹;身旁孩童的嬉戏声,更添了一份安然与希望……
这个小小的古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中展现出悠远的文化传承之美。
(作者为福建省将乐县博物馆原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7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