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马:为文学情结注入哲学色彩

发布时间:2024-11-18 13:52:55 来源: sp20241118

  劳马,本名马俊杰,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哎嗨哟》,中短篇小说集《傻笑》《个别人》等。

  年少时期的劳马本以为能够进入中文系完成自己的作家梦,奈何却因校长一席话进入哲学系学习,但哲学却从另一方面滋养了他的写作。哲学为劳马的写作提供了一双“慧眼”,使其能够在思想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把握人物,从现实日常生活入手,揭露人性本质,反映社会现象和本质,这种直抵人性和社会本质的写作,让劳马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代表。

  只能用一种语言讲述的故事,不是好故事

  “只能用一种语言讲述的故事,不是好故事;不需要读两遍以上的小说,一篇都不值得读。”这是2019年1月9日劳马在曼谷获得泰国颁发的“年度最佳作家奖”荣誉称号时说的一段话,如其作品中的语言一样,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风格。

  劳马自嘲说,自己是一个“过气”的写作者,但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劳马的“战绩”却十分不俗。据不完全统计,劳马的小说先后被翻译成俄文、蒙古文、越南文、格鲁吉亚文、阿塞拜疆文等20余种语言出版。

  “劳马的小说不是中国写得最好的,却是翻译得最多的之一,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著名作家阎连科这样评价劳马。劳马的作品大多取材自日常生活。他总是能从一件小事中勾勒出人性并揭露一定的社会现象,这与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同时哲学功底也为其观察社会提供了一双“慧眼”,让他总能在表象的背后迅速抓住实质,用日常小事讲出深刻道理。

  劳马小说中所反映的人性共通点,让很多读者都能在自己身边人物中找到影子,这从侧面体现了劳马塑造的人物形象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如此这样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走进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内心。

  写作要对生活去粗取精,提炼虚构

  劳马笔下人物都不是一些“高大上”的英雄式人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比如农民、小公务员、村干部、教师、企业家等等,通过这些“小人物”的一些荒诞言语和行为,老马的作品总会引得读者在阅读中找到不少快乐。

  劳马认为:“笑的对立面是严肃,既不是悲,我认为也不是哭,就是严肃。”在谈到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是否有原型时,劳马说:“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有现实原型,但是并不能单拎出来具体说是谁,通常是把若干个人物合到一起去写。”劳马认为,生活真实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是杂乱、无主题、表面化的,写作要对生活去粗取精,提炼虚构,而虚构则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转化的中介。

  虽未有进入中文系学习,但是哲学的学习也在另一方面促成了劳马的文学创作,并为他的写作增添了一股哲学的意味。“在评论家和读者眼里,总觉得我的小说意味深长,这可能就是思想性吧。这跟我的教育背景有点关系,但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营造这种意味。”劳马说。  创作小说时注重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刻画,为劳马创作剧本提供了便捷通道。“一个小说家要写话剧剧本,对他的小说才能和潜力的发挥是离得比较近的,把对话那部分处理好了就可以,不用再去描写那些景物”。正因为这样,他说自己“在小说写作上我就比较善于写对话,所以剧本我很舒畅地就写下去”。2012年6月3日,劳马编剧的话剧《苏格拉底》在中国人民大学首演,同年9月20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写作只要有兴趣、有心情,在哪都能写,它就会形成一种情结,推着你不断成长

  “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较好,小学,特别是初中总是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写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大概是这样一种激励,我对文学的兴趣就来了。”谈起与文学的缘分,劳马依旧能够回忆起将近50年前的小学时光。

  这些经历无疑在劳马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学的是哲学,但劳马“会去文学系听听课,听了一些比如说文艺的本质特征、中国现代小说史、艾青诗歌等课程”。哲学和文学的双重滋养,为劳马以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丰厚的营养。

  劳马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开启了高校工作的职业生涯。即便职位在不停地变动,但他与文学的缘分始终在续写,“零零散散写了一点,写完就搁抽屉里头”。1999年,在《短篇小说》上发表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咳嗽》后,劳马的小说创作迎来了高峰期,此后大量作品陆续发表在报刊上。

  对于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劳马认为“阅读的多样性很重要,读过的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要适当地聚焦精品书”。在劳马看来,写作的兴趣很重要,要多读多写,“文科或者理科生都用对方学科的视角去看一看,这样所看到的世界也比较全面。而写作只要有兴趣、有心情,在哪都能写,它就会形成一种情结,推着你不断成长”。

  甘柳 张晓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