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发布时间:2025-01-08 02:40:43 来源: sp20250108

  这是一场特别的宣讲——

  这支队伍里有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这支队伍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

  这支队伍用质朴又动情的故事,讲述着三尺讲台的魅力、教书育人的情怀……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形成了全社会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凝聚着对教师群体的殷切期望,为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努力方向。

  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到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2014年提出“四有”好老师,到2024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进一步赓续弘扬。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全国1891.8万名专任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姿态,支撑起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起教育强国的时代梦想。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就意味着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

  碧波蓝天,日光烈烈。搭载着“海牛Ⅱ号”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从港口缓缓驶出。船上的海工吊机、科考绞车高大威武,桅杆上的旗帜呼呼作响。

  甲板上,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目光坚定。30余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将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推动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勘探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学研究所选择的方向,应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万步炎在科研事业上不变的准则。

  一次次穿越海上风浪,一次次跨越科研鸿沟,始终不变的是向着星辰大海的追逐,是一颗至诚报国的心。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无数教师孜孜以求,在燃烧自己、成就他人、报效国家的过程中,升华着自我的人生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吉红刚工作时,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不少人劝她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于吉红一直坚守。

  在科学的道路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求,孰轻孰重?

  “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于吉红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胸怀“国之大者”,不计个人得失。

  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一批批优秀教师以身许国、心系人民,书写着感染心灵的奋斗故事,给无数人以信心和力量: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

  将“小我”融入“大我”,广大教师用自己的肩膀,一头挑起学生的未来,一头挑起民族的未来。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

  在中国人民大学,不少人听过“人民教育家”高铭暄的一则小故事。一次,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要为青年教师做一场讲座。有人注意到,他的手稿上,满满的全是修改痕迹。原来,为了这次活动,他前一夜改稿到凌晨两点。

  “每次听的人都不同,讲稿当然要重新整理。”老先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正是言传身教的生动体现。

  自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以来,研究立法、教书育人便是高铭暄生活的全部。“无论如何忙碌,我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学是老师的神圣职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求学历程中,许多人因受到优秀教师的影响而明晰了人生目标。

  “请问老师,我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学生的困惑,10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杨志彪坚持给学生手写书信,讲述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杨志彪看来,“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好榜样。”400多封信、70多万字,字字句句,情真意切。

  在杨志彪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坚定了努力方向;还有一些学生也加入教师队伍,用心用情、教书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

  翻开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始终:

  从首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出台,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划定师德“红线”,再到将师德考核评价贯穿教师准入、培养全过程,对师德违规行为严打击、“零容忍”……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中,许许多多的教师激发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扎根贫困地区,点亮乡村女孩梦想的张桂梅;打起背包就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重回讲坛、余霞满天的“银龄教师”……

  他们用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蕴含着无穷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好老师启智润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满眼都是书。”学生谭子骁还记得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宁办公室的情景,“高老师从厚厚的一摞书里找出一本书给我,带着我翻看,非常亲切、和蔼。”

  “走下讲台做教师,走出教室讲思政”,这是高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课堂上,他少有停留在讲台上的时候,而是走到学生身边,讲解、提问、观察。课堂外,他用各种方式保持着与学生的交流。他说:“走下讲台,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想,老师在学生心中不应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老师要与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

  上过高宁网课的学生记得,老师给每名选课学生逐一打了电话,交流心得;

  实践支队的学生回忆,听说学生要去支教,高宁自掏腰包,为支教所在地的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

  有学生发现与老师的“书缘”——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人物传记,发现扉页写着“高宁赠阅”,这是他向图书馆捐赠的书……

  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做一名好老师,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启智润心中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好老师因材施教,以爱和尊重守护每个孩子成长。

  叫得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记得每一名教师的生日,一天24小时随时开机“待命”,任何问题都在第一时间回复……她就是学生和家长口中的“云朵妈妈”“铁人校长”,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班里有一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吴蓉瑾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喜欢篆刻,于是与孩子商量:“老师推荐你报一个书法班,书法班的老师会教篆刻,好不好?”孩子很感兴趣。

  后来,吴蓉瑾耐心嘱咐:“抓紧时间做功课啊,快点做完,你就能去兴趣班了。”在激励下,孩子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不仅字越写越好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提升了。

  “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以爱和尊重守护他们这段历程,并且陪伴他们走下去,这是我的责任。”吴蓉瑾说。

  孩子进步的背后,是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以心为笔、以爱为墨,老师在学生心田勾勒出成长的蓝图。一笔一画间,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倾注了老师对学生的美好期盼。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一个迈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期待什么样的教育?一项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站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关键性更加突显。

  从一生执着“超级稻”的袁隆平,到探索物质世界的薛其坤,再到精准测绘大地山河的李德仁……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的背后,是高校教师的不懈求索,是师者力量的生动展现。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目前,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来自高校,他们承担着每年2000多亿元的科研项目,成为高水平创新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要支撑。

  “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向着这一目标,我国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呈现新的面貌:

  截至2023年,基础教育师资达1683.97万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74.5%、91.7%;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达207.49万人,硕士生导师增至44.6万人,博士生导师增至15.9万人;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达145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超50%……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素质进一步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越是发展,教师越要成为勤学笃行的表率。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人民教育家”于漪从教70余年、热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坚持站上讲台。她用行动践行着“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的躬耕态度。

  2010年起,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通过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三大类项目大规模培训教师;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版块累计培训教师5563.5万人次,已成为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

  一次次研修、培训中,广大教师不断充实自我,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负三尺讲台,不负育人使命。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顺着蜿蜒的盘山路,向西北方向行进30公里,驶入大山深处,黑虎庙小学映入眼帘。

  张玉滚清晰记得,2001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大山的情景:由于学校师资不足,仅有的6名教师中有4人即将退休,自己不得不成为“全科教师”:数学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美术课上,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写生;科学课上,带着孩子们去野外观察……

  为了照顾好学生,张玉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哪家孩子是爷爷奶奶照顾,哪家孩子上学需要接送,张玉滚一一记在心上。

  “孩子们在,学校就在!”这是张玉滚心中坚守的信念。

  “玉滚在,学校在!”这是乡亲们对张老师深深的感激与敬仰。

  如今,这所小学一改往日的落后破败,新建了运动场、教师周转房,孩子们用上了多媒体教室,师生们有了亮堂的餐厅。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张玉滚的影响下,有更多的青年教师愿意留在这里教书,每年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前来支教。

  一艘小船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在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村,村庄与教学点之间是陡峭的石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撑起小船,接送孩子们上学,一撑就是数十年。

  一把摩托车钥匙打开山娃子的心扉。在云南建水县坡头民族小学,为了改变乡亲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李平16年来坚持骑着摩托车去家访。有的学生“躲”在家里不愿上课,他就买了书包、球鞋上门,让孩子感受到特别关心;家长白天忙活,家访常常在晚上,他骑着摩托车行驶在深山间,车灯成为唯一的照明……

  有爱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奉献。无数人民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坚守三尺讲台,如春蚕、如蜡炬,用人间大爱构建起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精神底色。

  师者的真心付出,也迎来了各方的共同奔赴。从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到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从统筹构建中国特色教师培养体系,到不断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夯基固本的行动,守护着广大教师的从教情怀,温暖着每一位爱岗敬业的筑梦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应当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传承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地球仪,这是学生们送给他的教师节礼物。地球仪上,已经推广了菌草技术的地方都被贴上了标识。

  作为菌草技术的开创者,多年来,他凭着一腔热血在田地、山上、沙漠中摸爬滚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始终在最艰苦的地方搞科研、在最需要的地方搞推广。

  有人问,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为啥不申请专利?林占熺说:“扶贫技术的门槛,降得越低越好。”为了让农民“一看就懂”,林占熺将菌草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如今,林占熺实现了30年前给自己定下的科研使命,也让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一名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能够更好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精神力量。

  东湖之滨,珞珈山旁。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三代学者守护典籍、薪火相传,30多年来,编写《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古音汇纂》,致力于训诂、音韵学的文化传承。

  “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武汉大学教授于亭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古籍整理比较冷门,但只要心怀文化传承,有责任心,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把“哲学的目光”聚焦于对“真善美”的求索,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四十余载教书育人,以哲启思、以文化人,培养了一大批哲学教育和科研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文化道、以意动人,湖南湘潭雨湖区金庭学校教师石灵芝,让课堂有情境、有情感、有意思、有意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学生,广大教师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传承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891.8万名人民教师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

  致敬,人民教师!致敬,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0日 0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