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5:34:11 来源: sp20250101
“人民至上”,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蕴含极深之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我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这一重要论述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思想结晶,闪耀着真理光芒、充满着历史智慧、饱含着文化底蕴,是我们党关于人民至上理论与实践集大成者。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过程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就意味着人民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深刻认识和高度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价值,阐明了人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实现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贯通、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贯通,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
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一百多年来,人民为什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答案就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奋斗历程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独特优势。以党的历史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的新变化,从新时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中凝练升华,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历史考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向新的境界,谱写了人民至上的新时代篇章。坚持人民至上,使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党的二十大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作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为全党走向未来提供了坚强保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敬重苍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自古蕴含着亲民、重民、富民、恤民、教民等民本思想和政治理念。从几千年浩瀚文脉中延绵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从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源中取精用宏、汲古开新,对传统民本思想加以扬弃、拓展、完善,不断赋予其时代化内涵和现代化表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中华文化孕育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实现飞跃,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新故相因,在作答“人民之问”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更多精彩,详见《求是》2024年第7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文章《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