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2:21:17 来源: sp20241123
“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文字中,体悟到一名教育从业者的初心,去感受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脉搏。”日前,专著《教育践悟录》入选人民出版社“本周精选图书”,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人民网记者专访了《教育践悟录》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聚焦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话题,作者结合自己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从业经历,分享了这本专著的写作初衷,同时畅谈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何秀超表示,作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践行者、推动者,自己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并将所思所感所悟真实地记录下来。本书既有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思考,也包含了基层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探索。
《教育践悟录》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受访者供图
希望成为新时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注脚
人民网:您写作这本专著的初衷是什么?
何秀超:《教育践悟录》的出版,是我多年来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小结。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件幸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汇聚起磅礴力量。
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作为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践行者、推动者。近年来,本人经历了从教育管理实践者到“双一流”高校管理者的转变,工作内容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督导等领域。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并将所思所感所悟真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了学术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
这十余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奋楫扬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这十余年来,党和政府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推动教育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重内涵的发展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督导以“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为有力武器,构筑了新时代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这十余年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基层改革创新经验不断涌现,持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释放教育发展潜力。
本书既有我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思考,也包含了我在基层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希望相关的文稿能够起到存证作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参考。同时,期盼我的思考和实践也能成为新时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注脚。
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人民网: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凸显。立足您的实践经历,如何理解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新使命?
何秀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时代重任。
一是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教育强国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受教育人口数量巨大是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状况,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高期盼,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立足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育问题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来提高教育强国建设效率,力争早日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另一方面,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是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为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贡献的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四是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着眼未来,找准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发力点,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融入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五是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要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既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高等教育要答好新的“时代之问”
人民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安排部署,也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承担了哪些新的使命和责任?
何秀超:高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是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的最重要场所。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做好相关工作的指南针,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之问”。
一是要牢牢守住立德树人初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致力于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筑梦者和开拓者,引领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
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研究。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坚持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中国的事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这其中,起基础性地位的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成果。
三是要厚植人才施展才能沃土。要敢于打破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问”,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其次要“活”,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再次要“敢”,大胆起用青年人才,放手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最重要的是要“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现象。
持续深化“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人民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对于高校来说,您认为三者应该如何结合,才能推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何秀超: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对高校来说是未来努力的最基本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响应好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的更强需求和更大期待。从系统观、历史观和规律观三方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建设的方法论,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把高水平人才培养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注重推进协同创新。
科研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力求产出若干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理论成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和智库建设,努力产出若干项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应用成果;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实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强化人才强校思维。
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头。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人才,组织人事部门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做好人才的引进计划和梯队建设,做好人才的排兵布阵。在存量方面,要致力于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深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导向体系,按照奉献度和贡献度来设计评价导向政策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优劳优酬,激发教职工积极性;要注重公平,引导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保质保量完成岗位职责和任务,保护开创性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护航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人民网:您在专著《教育践悟录》中对于“教育督导改革”有专章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督导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您认为教育督导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以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何秀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督导昂首阔步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在机构建设、法制建设、督导评估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为教育督导充分发挥护航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我认为,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教育督导还应该在如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要持续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在教育领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教育督导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个牛鼻子,既要向地方政府和学校放权,将工作重心集中到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规划上;还要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强化教育监管和科学评价,切实开展对地方政府和学校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开展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是要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督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督促和指导地方政府把教育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在指导思想上落实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严格贯彻落实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
三是要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督导要着力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统筹教育发展规划,切实保障每个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努力确保每个孩子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
人民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如何落实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何秀超:高校应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二要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党委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师资配备;认真执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帮助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进认同、提高境界、加深情怀、丰富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发展综合保障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
三要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责编:李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