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2:51:30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长治1月3日电 题:柳编艺人四十余载坚守:希望老手艺焕发“新青春”
作者 高瑞峰 邓蓉
“那时候不会用力,父亲在一旁手把手教,劲儿稍微大点,柳枝就断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簸箕,用了整整五天才编好,累得腰酸腿疼。”初学柳编的情景,杨春平记忆犹新。
1月3日,山西省襄垣县史塘村,59岁的柳编艺人杨春平坐在院子中,一根根柳条在指间飞舞。“闲不住,有点空闲,就编一会。”他说,柳编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十六七岁时,跟着长辈们学习柳编技艺,先是看,然后再手把手传授技艺。看起来容易,学起来费劲,需要反复练习,稍有差错就要拆掉重来。”杨春平为了学习柳编技艺没少吃苦,经年累月,他的食指和拇指都已变形。
山西省襄垣县史塘村,59岁的柳编艺人杨春平。郭伟哲摄“柳编通过技巧和图案的巧妙搭配,再加上削、剪、穿、插、扭等多道工序,才能使司空见惯的枝条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完成一件工艺品少则半天,多则一天,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细心。”杨春平笑着说,每当完成一件成品时,心里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此后,柳编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器具之一。杨春平介绍,“小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会柳编,那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除了自家使用之外,还到集市上售卖。”
四十余载摸索,杨春平的编织技艺日趋精湛。为取材方便,杨春平种了一亩多当地人俗称的雾柳。虽然柳编艺人越来越少,但他一直在坚持,用他的话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山西省襄垣县柳编艺人杨春平向乡邻传授柳编技艺。郭伟哲摄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柳编高手,先后已有20余人慕名向杨春平拜师学艺。为能让古老的手工艺焕发青春,他经常和徒弟研究技艺,改造型、变花样,增强柳编制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并参加各种博览会、交流会,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
“看花容易,绣花难”,柳编并不是一件轻松活儿。杨春平介绍,一个上等簸箕,要经过选条、泡条、裁剪等十余道工序,借助轴子、钻、镰刀、钩针、卡子、锥子等工具,再通过挑、压、插、绕、穿、贴等系列技法,短则半天,长则一天才能制作完成。
“柳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只要有人愿意学,就用心传授。”杨春平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他经常在网络平台、社交平台发布柳编制作过程。(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