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2:05:08 来源: sp20241118
近日,“丝路粤韵——广东民族音乐会”在马来西亚举办,现场同时展示的还有广东剪纸、佛山木版年画、大吴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活动得到当地民众好评。
中国与马来西亚在非遗保护等文化领域合作密切,两国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这项非遗是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硕果,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体现。
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20周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倡导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共享性的《公约》精神高度契合。
中国自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积极履约,在非遗保护政策、机制和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1557项非遗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十万余项非遗列入省市县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在非遗保护领域,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023年10月,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约40个国家近500个非遗项目、3000件作品共同展出;2023年4月,中欧班列长安号文化班列(西安—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给当地送去多种非遗作品;2022年11月,中华文化遗产和国际非遗交流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各类非遗项目;2019年7月,“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展示了丝绸之路相关的中国非遗项目;2007年至2023年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累计举办8届……
中国非遗传承人也开始走向海外:2023年4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传承人刘香兰在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展现了中国黎族服饰的魅力;2019年4月,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首届国际民间口头说唱(巴赫希)艺术节……
越来越多人通过观赏、学习和体验中国非遗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就非遗保护问题可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非遗联合申报和联合保护,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二是搭建非遗传承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各国非遗传承人共同讲好“一带一路”非遗故事,深化民心相通;三是促进同类非遗项目的学术研究。例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有的民间故事类型,是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的共同想象,也是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加强口头传统(民间文学类非遗)相近主题或类型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四是加强非遗项目的联合田野调查。不同的研究理念与方法相互碰撞,有助于各国学者找到学术沟通与文化沟通的钥匙;五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与合作,让文化搭载技术飞船飞得更远,让各国民众通过多种技术路径感受非遗的多样魅力。
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