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十年扬帆再出发 制度创新助力稳外贸稳外资

发布时间:2024-11-30 19:17:22 来源: sp20241130

  本报记者 刘 萌

  11月1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并迎来首批35家企业入驻,签约落地项目资金超过176亿元。

  自10月3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短短十几天,乌鲁木齐片区高新功能区块已迎来首批项目集中签约,霍尔果斯片区也与12家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总投资12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恰逢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10年来,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历经七次扩容达到22个,实现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并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约18%的吸收外资和进出口总额。2023年1月份至8月份,自贸试验区外资外贸规模稳中有进,质量不断提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7个和4.8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贸试验区主要从四方面促进外资外贸发展。一是改革体制机制,不断放宽限制行业准入条件和准入标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外资外贸发展的制度性成本;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建设完善保税仓库、物流工程等硬件支撑设施,完善海陆空立体模式运输方式;三是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各地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进入自贸试验区内,形成产业集群;四是优化监管环境,采取“放管结合”等方式,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值得一提的是,11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积极申请设立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功能,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在农牧业、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享有诸多政策红利,比如融资和引资便利、税收和金融优惠等。自贸试验区内往往会成为省域内的人才高地、项目旺地以及资本流入地,具有“一区增活力,全局增动能”的综合拉动效应,其杠杆效应突出成为省域经济发展新支点。因此,各省份积极申请设立自贸试验区。

  如今,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了十年扬帆再出发的新起点。未来各自贸试验区如何加强联动发展、通过优势互补来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陈建伟表示,一方面要鼓励各自贸试验区之间根据产业优势进行专业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要打造以重要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圈共享政策资源平台,实现自贸试验区资源共享,进而减少跨区域企业重复审批成本,同时共同参与制定标准与规则,促进区域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例如统一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等。

  在宋向清看来,各自贸试验区应摒弃本省之“小区”思维,树立全国之“大区”理念,拓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和协作,行业间产业链的纵向对接和延展,推动各自贸试验区的资源优势互补,放大自贸区的红利效应,实现互助成长、合作共赢。(证券日报)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