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2:39:02 来源: sp20241224
国际问题观察员 欧时平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10年前,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现在,这一倡议正从愿景变为现实,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务实合作平台。在国际安全形势严峻、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全球秩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欧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等方面取得了宽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丰硕成果,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通”齐头并进,合作成果斐然
政策沟通深对接。在中欧高层的政治引领下,“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内容已写入中国与欧盟以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政府间联合声明。中国就“一带一路”建设与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葡萄牙、瑞士等欧洲27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议定书、协议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文件。中欧间涉及互联互通的交通、海关、贸易、农业等双多边交流沟通更是频繁展开。欧洲各国重视“一带一路”倡议对欧亚大陆繁荣发展和全球治理完善的深远意义,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区域和平稳定,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与中国加强对话、合作共享。
设施联通广开路。中国和欧盟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泛欧交通运输网络对接,并在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框架下加强交流。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十年来累计开行7.8万列,运送货物740万标箱,货值逾3000亿美元,开创了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绿色低碳的全新运输方式,成为新时代的“钢铁驼队”;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将为匈塞铁路项目提供更智能、舒适、快捷、环保的旅客运输服务;中国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意大利瓦多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成为意第一个半自动化码头;列日、卢森堡等城市成为中欧陆路和航空货运新枢纽。中欧陆海空联运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亚欧大陆区域整体发展,也造福了沿途各国人民。
贸易畅通促增长。“一带一路”将中欧两大市场更加紧密联结在一起,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中欧经贸额仍逆势上扬、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2022年,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双方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欧洲对华投资同比增长70%;中国对欧投资同比增长21%。日前,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产业链供应链等议题进行了坦诚务实的沟通交流,达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共识。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中欧坚持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具有特殊意义,向世界释放互利共赢的积极信号。
资金融通擦亮点。中欧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20个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成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沪伦通”已扩大至德国和瑞士。中国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有效拓展了共建国家投融资渠道。德意志银行于2019年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白皮书,德国商业银行不仅于2018年与中国商业银行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于次年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中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民心相通润无声。中欧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双方互办文物展、图书展、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以及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在城市建筑、博物馆美术馆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是欧洲第一大高等教育留学生来源国,欧洲是中国第三大海外留学生来源地。欧在华开设了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卡蒙斯学院等文教机构,中国高校在欧设立开展中文教学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欧人文交流格局加速形成,不断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也为中欧关系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1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欧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顺潮流、得民心、惠民生,是中国和欧洲各国携手走向现代化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和平、希望和友谊之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遇挑战并存,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中欧“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欧盟坚持对华“三重定位”,突出中欧关系的竞争性,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深陷能源危机和高通胀的“泥潭”,自身危机感上升,收紧对中国企业投资并购审查,对中方出口光伏设备、电动汽车、钢铁等发起反补贴调查,意图通过破坏市场规则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面对这些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中欧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再次深刻阐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主席还同与会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等外方领导人举行会见会谈,达成一系列重要合作共识。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塞方全力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将继续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各领域友好合作。这充分说明,此次论坛发出的最清晰信号是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在变乱交织的百年变局之中,共建“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永远是稳定性,永远是正能量。
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彼此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中欧关系源于广泛的共同利益,有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全球影响和世界意义。经济上,中欧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在自由开放、相互包容、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互惠共赢。外交上,中欧都主张构建平衡、多极世界,践行多边主义,在重要全球和地区问题上保持良好合作,比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伊朗核问题谈判等。因此,中欧应继续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定位,中方已多次表达推动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诚意,愿同欧方一道,接续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围绕经济复苏、气候变化、WTO改革、多边主义、数字转型、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多双边议题强化沟通、协调和合作。欧方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看到中国扩大改革开放、实力不断增强,对欧盟和中欧关系带来的新机遇和对提升中欧合作水平的利好;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摈弃对中国过时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成见和偏见,不做伤害中国利益、干扰双方关系的事情;秉持其标榜的“战略自主”,拿出政治勇气,作出符合欧盟自身根本利益的决断,与中方相向而行。双方应从中欧关系历史发展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教训,坚守初心,增进相互理解与认知,始终从战略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开展高水平对话合作,推动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使其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好造福双方人民与世界。
从长远来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只要中欧双方都能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克服干扰、管控分歧、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就一定充满光明与希望,助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曹欣悦、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