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

发布时间:2024-12-24 09:12:44 来源: sp20241224

  作者:张培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形成新安全格局的必然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供求错位。这就需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为此,一是要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创意化、品质化、品牌化需求;二是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健康、养老、育幼、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需要;三是要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居民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的需求;四是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满足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总之,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是强调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二是追求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向平衡发展战略,确保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是要素流动型开放拓展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实现共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这就需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通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堵点、断点,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是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就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一优势,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有力支撑和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第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形成新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形成新安全格局,必须依靠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安全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坚定不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确保我国的科技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重大经济安全。其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维护我国制度安全的基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国家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各种风险,只有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加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有了高质量发展,才有高水平安全,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从国内外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农业经济的辉煌,GDP总量与世界各国相比遥遥领先,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没有推进工业革命,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导致经济“大而不强”。这是因为,工业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是质量更高的经济形态,能够创造出比农业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率。马克思指出,“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在这种情况下,“大而不强”的农业经济必然被工业列强侵略和瓜分,使我国从1840年陷入“百年屈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境地。汲取历史教训,只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也需要借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从1960年到2008年,世界上先后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但最终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没有构建起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我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首先面临的就是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严峻挑战,而且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遇到的艰难险阻必定前所未有,这就需要坚持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数字经济强国,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使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必须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形态替代工业经济形态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趋势,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虽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大国,但与世界数字经济强国相比仍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5.7%,美国、德国、英国等数字经济强国均超过了65%,我国仅为39.8%。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占比增长到41.5%,但仍低于其他数字经济强国。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章中要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从而在数字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构筑新动力新优势。

  数字产业化的根基是数字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数字技术创新,而我国的数字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数字技术仍受制于人,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优势和广阔应用场景优势,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科学和工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打赢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强大数字技术保障。

  产业数字化要求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因此,我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更须同时推进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数字经济是能够促进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经济形态,因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有效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