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星辰大海” 商业航天底气何来?

发布时间:2024-11-24 23:55:57 来源: sp20241124

  向“新”聚力,万米高空之上,一场由商业航天拉开的追逐赛正在上演。

  商业航天赛道开启的元年是在十年之前。2014年,国务院及多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

  十年之后,我国已进入“十四五”时期后期,“航天强国”也已进入到建设落地阶段。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了浙江嘉兴、海南文昌等地,寻找“乘势升空”的商业航天,是如何形成日渐完备的产业链,并愈加频繁地与普通人产生交织的答案。

  商业发射场建设提速

  作为新质生产力商业航空的一环,航天发射场地位重要。

  6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宣布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这意味着短短两年,该发射场已能够承接火箭发射业务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今年下半年,该发射场将迎来首次火箭发射。

  实际上,早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中,就以海南作为全国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的“先手棋”,推出22条特别措施,其中就包括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目前,中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分别是酒泉、太原、西昌和文昌发射场。同样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就是地理位置。“海南位于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使得火箭发射时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而节省燃料并提高运载能力。”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不存在极寒天气,为火箭发射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可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发射延迟或取消,确保发射任务按计划顺利进行。

  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各级火箭落区均为海洋,无需担心对地面人口和设施的潜在威胁。

  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记者从发射场获悉,未来这里将继续建设多个新的发射工位,并有望帮助其他国家发射火箭、卫星及其他航天器,带动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商业火箭驶向“快车道”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民营企业蓝箭航天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该公司动力研发部、动力制造基地总经理刘磊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复杂多变工况离心泵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首度获颁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

  发展商业航天,载具火箭是首先要过的一关,其中研制环节尤为关键。

  刘磊说,蓝箭航天开发的80吨/ 10吨级液氧甲烷涡轮泵,作为唯一高速旋转核心动力部件,装载在蓝箭航天独立自研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上,支撑朱雀二号火箭于2023年7月和12月连续两次成功发射。“这是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连续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他说。

  如果说运输能力决定了追逐“星辰大海”的半径,那么火箭的箭体能否重复使用,是其高频次发射的基本要求。目前,主流火箭公司也正在从固体赛道,逐渐转向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赛道。

  打造航天全产业生态链

  虽为航天产业链的下游,卫星应用服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卫星通信、导航与位置服务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领域。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近百颗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比2022年增长超过15%。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362亿元,卫星通信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实时智能是大势所趋,相关技术同样也应用于对“星辰大海”的追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曾直言:“把人工智能做到天上去!未来,除了玩微信,我们还能玩卫星。”

  记者注意到,随着卫星技术和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商业航天产业链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与之相关的投融资环境日益活跃。据《2023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超过80起,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这不仅表明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眉山拥有10颗卫星组网形成天府星座,是西南地区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城市,居全国第四位。

  “星辰大海”的追逐赛中,如何不断创新?

  “相比传统模式,如今的模式让商业航天给传统航天带来许多挑战:创新制造模式、精简队伍;引入大规模生产模式,利用工业级器件,大幅降低卫星成本;从单件产品的研制转变为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看来,面对技术、质量、成本、市场等多方面挑战,商业航天需要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加入。

  从上游的卫星和火箭制造到中游的发射服务,再到下游的卫星应用和运营服务,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正在形成,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及市场机制的多角度驱动,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全产业生态链。

  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落地和技术的突破,中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