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用地再开发 产业升级迎新机

发布时间:2024-11-06 00:48:47 来源: sp20241106

  在广州1935首开区临街的入口,一道钢制线条深深刻在地面上,这是由广州发电厂的旧围墙改造而成的“地标”。

  从广州发电厂到广州1935产业园,老旧工业园区化身为集文化传承、产业孵化、品牌展示、招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空间的调整、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城市面貌的转变,更是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关键。优化超大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而国企作为产业龙头,更需要在产业生态的打造上拓展更多空间。

  在广州,国企积极服务国家地区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通过盘活中心“小”物业、善用工业“老”资源以及紧抓旧改“大”项目等措施在城市产业载体转型升级中探寻更多可能。

  盘活小物业 引导新型产业“上楼”

  进驻70家企业、带动周边生命健康产业就业人数近1500人,入驻企业的经营业务辐射泛珠三角、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在广州越秀,“一方惠福”“一方长堤”双园健康产业联动运营的启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近2万平方米的优质载体。而这两处物业原本都是广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省商集团”)的物业,租给一些低价值的企业,已经不符合广州的重要产业发展布局。

  如今两个健康产业园经过园区改造和招商引资,为广州产业布局和向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契合的载体。

  老旧物业原地“升级”,现在“一方惠福”招商进度达90%,而“一方长堤”已实现出租率100%。进驻品牌中,生命健康类业态经营面积达98.06%,配套服务类业态经营面积占1.94%,成功打造出以“医疗服务+”为主题的健康综合型商业综合体。

  两个园区将深入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着力推动生命健康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纵观广州老城区,将占地面积有限的现存物业转变成为制造业产业“上楼”的突破口。生命健康产业双园的实践不是个例。

  同样在空间有限的越秀,曾经的区庄第一高楼广州嘉福国际大酒店已经变成环东广场,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珠实集团”)和越秀区政府共同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CRO产业地标越秀区运营中心”也落地在环东广场,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目前,项目办公区已入驻40余家企业,包括4家上市公司、9家高新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医疗健康类企业20家(包括创新药研制、眼科医疗器械、CRO、合成生物等高成长型企业),占比近50%。

  广州轻工集团(下称“广州轻工”)旗下的广州双鱼体育创新中心也于2023年在广州外贸大厦上原址再生。如今,60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纳了产品展示、历史文化博览、技术研发、产品体验、体育服务的大型综合体育服务体,充分发挥双鱼公司作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优势,推进“双鱼体育”品牌在体育产业上的全方位综合发展,为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面向新发展格局,如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广州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省商集团、珠实集团以及广州轻工的探索,是省、市地区国资国企盘活现存的小体量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搭建载体的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国资监管体制的重要“帮手”、提升国资运营效率的重要“推手”、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地方国资运营的代表,广州充分调动国企,在城市产业载体转型升级中探寻更多可能。

  善用老资源 焕新产业园区生态

  位于海珠区工业大道上、西接鹤洞大桥处,具有百年历史的广州电池厂变身海珠T.I.T文创园,红砖古树、老式窗花、巧妙设计……复古又新潮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不少潮人来此打卡。

  工业遗存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也呼应着一代人的情感共鸣。“随着园区整体性加强,空间环境吸引力不断提升,也吸引了商家持续进驻。”广州轻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改造开发运营路径,打造“T.I.T”“奥宝”品牌系列现代产业价值园区,以“绣花功夫”探索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新模式。

  例如,T.I.T创意园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以服装时尚产业为依托,创新创意等新兴业态为加速动力,打造成闹市中隐匿的“文艺后花园”,园区年产值约300亿元;T.I.T智慧园则盘活利用1958年的广州第二棉纺厂,导入数字经济产业及粤港澳青创项目,园区年产值从改造前的4000万元提高到改造后的13亿元。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与海珠T.I.T文创园的转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广州产投集团旗下的广州1935产业园。就在上月,广州1935(广州发电厂改造项目)首开区正式开园。广州发电厂在2018年关停后,由广州产投集团承接园区转型任务,其挖掘广州发电厂地处荔湾老城核心区、两江汇水口的独特空间资源、景观条件、工业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广州1935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传承地、产业投资策源地、都市产业示范地、科创动能衍生地、滨江魅力焕发地。

  视线转向白云,创新驱动型工业投资集团广州工控旗下的岭南V谷——工业设计创意园同样也由老旧的工业园区转型而来,作为广州的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广州工控“腾笼换鸟”活化工业遗产,在原址上打造以设计类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创意园。如今,岭南V谷-工业设计创意园正不断引入“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小型创意工作室,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优势,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集聚发展。

  今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项目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项目由广州数科集团和广州轻工合力开发,将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和科技金融配套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建筑在“新与旧”之间生长、变化、重组,“修”出新标杆,“长”出新产业。未来,广州市国资委将持续打造“1+5+X”国资现代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商贸服务、现代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体系,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公转”作用。

  紧抓大项目 打造产业链聚集地

  在珠江后航道西岸,总占地1.6平方公里的白鹅潭聚龙湾片区更新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曾以“花乡”“水乡”闻名于世,既是广州第一个商业地产的发源地,也在广州工业发展史留下深刻印记。

  在由珠实集团组建的广州珠江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操刀”下,片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老旧工业厂房、特色滨江码头等得到重新梳理,即将围绕工业互联网、总部经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让这片区域再次“依水而兴”。

  今年6月,广州聚龙湾项目在全球超40个国家的25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2024世界景观建筑奖,展示出“广州西客厅”的新姿态。

  珠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聚龙湾片区内虽然有着较大的“旧厂、旧城、旧村”混合改造难度,但也具有文化、生态和工业等多重优势,将实践全生命周期开发,将聚龙湾片区打造成多元功能融合,立体空间开放,设施共享,智能服务,科技、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标杆型产业园区。

  在白云区京溪广智片区,工业、物流业等低端产业是遍布片区的低端产业,这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亟须升级改造。

  如今,作为国资国企的广州工控抓住旧改机遇,积极配合属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谋划存量低效用地资源高质量发展。在改造完成后,将新建约6.9万平方米产业写字楼,盘活低效用地资源;超标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18处,新增约2.6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短板;新增36班小学提供超1600个学位,提升片区教育服务水平;新建住宅约9.8万平方米,其中复建住宅约1.8万平方米,极大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活力。

  作为项目改造范围内最大的权属方,广州工控通过本次更新改造,将原低效益的工业旧厂房复建为产业写字楼,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项目落地后,依托周边南方医科大学医疗科研及产学研转化核心优势,将形成大湾区首个智慧医疗创新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片区,激发新活力。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向国企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面向新发展格局,广州国资国企更要发挥战略性产业布局作用,紧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引进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构建以先进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都需要相应的空间作为产业链的聚集地。

  空间的调整、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城市面貌的转变,更是产业链生态营造的关键。

  国企引领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为城市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地方国资运营的代表,广州充分抓住了战略机遇,锚定城市更新方向,深度挖掘和利用国有土地资源的潜能,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像珠实集团和广州工控一样聚焦片区产业整体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的实践将不断为城市发展拓展可能性。(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 黄楚旋)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