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地探索“绿色”清洁取暖新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26 06:15:53 来源: sp20241126

近期,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多地气温下降明显,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供暖季。与此同时,供暖季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期。如何既让百姓“温暖过冬”,又能让“蓝天常在”?

国家能源局此前组织召开的2023-2024年采暖季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北方地区各地各单位要落实保暖保供主体责任,全面动员各方力量,调动各类资源,提高协作效率,抓实抓细抓好采暖季清洁取暖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记者梳理,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此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落地实施,每年下达清洁取暖改造计划,将清洁取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以内蒙古为例,2021至2022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共可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8亿元。2022年起,内蒙古设立清洁取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实施。2023年,中央和内蒙古财政共投入改造资金14.23亿元,累计完成上述四地清洁取暖改造21.26万户。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已有3700多万户居民实现了散煤替代,告别了“续煤掏灰”的繁琐和“烟熏火燎”的闹心,实行了清洁供暖。

在政策指引下,多家能源企业在多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核能、地热能、风电、光伏等清洁供暖方式正加速步入寻常百姓家。

“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投运。受访者供图

“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投运。受访者供图

核能供暖迎来新进展。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该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再次刷新了单台核电机组最大居民供暖面积纪录,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海阳和乳山两市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地热供暖日益受到青睐。本轮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地热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除北京外,中国石油地热供暖项目已经拓展到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10余个省,今年新增11个地热项目同批“入列”全国冬供方阵。截至目前,中国石油2023年新拓展地热供暖市场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投运地热供暖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计划到今年底再投运地热供暖项目20个。

风电、光伏供暖进入更多家庭。“没想到吹了一辈子的山风,现在也可以供暖了,室温平均可达到24.5摄氏度。”家住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的刘晓斌高兴地说。“温暖”的背后,是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扎鲁特旗供热站源源不断地将扎鲁特旗风电场的“热量”送至1.2万户家中。在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沟镇,当地百姓用上了国家电投推出的“分布式光伏+电取暖”用能模式。村民在家中安装电采暖设备的同时加装了屋顶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优先供给村民取暖,多余电能送至电网。该项目每年贡献绿色电力约900万千瓦时,为小寺沟镇1656户村民额外增加超99万元的清洁取暖补贴收入。

“清洁取暖工作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表示,下一步,要按照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原则,重点扩大区域小管网集中蓄热取暖,推广蓄热取暖和余热供暖、相变储热等新型高效清洁取暖技术。利用弃风弃光电量,建设大型风电光伏供暖基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蓄热电锅炉”供暖,拓展电供暖市场,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迎峰度冬 能源保供”系列报道:

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能源行业“火力全开”保障能源供应

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 能源行业“开足马力”保障百姓温暖过冬

(责编:罗知之、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