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1:45:13 来源: sp20241128
【光明时评】
“生活中的英语交际”“中国节日英语说”“英语介绍故宫”……这不是某个英语沙龙的主题,而是山东大学“云端支教·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支教志愿服务的课程内容。近日,山东大学翻译学院相关团队刚刚结束对重庆市奉节县三台小学、衡水市启明学校为期41天的线上支教活动。截至目前,山东大学数字支教项目已经招募近500名志愿者,组建50支队伍,覆盖全国61所学校、246个班级近7000名学生,数字支教志愿服务初见成效。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作出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部署,提出了“推进数字化建设”这一健全新时代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实名志愿者2.36亿人、志愿服务队伍135万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229万个、志愿服务时间总数达532600万小时,记录时间人数8657万人。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数字化建设释放的强大动能,能够助力打通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实现对志愿服务每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数字赋能,不断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有序推进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迭代升级,统筹数字信息管理平台的并联运行,是巩固志愿服务虚拟化阵地的根基所在。例如,2021年落地运行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2.0版,集志愿者注册、志愿项目发布、服务记录查看、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打印等工作于一体,通过民政部集中部署和部省两级部署方式,推动志愿服务数据信息的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传输和共享,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互认。在推动志愿服务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体系实体要素数字化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志愿服务体系中各类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尤其是熟练使用志愿服务数字系统的技能。
志愿者招募、项目发布、服务记录等志愿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重构,是提高信息流转速率、缩短对接时程、保障服务实效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够以更加灵活、开放、便捷、智能的数字化方式,为志愿服务对象、志愿者、志愿组织、政府监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集成服务。当前,青岛市城阳区在全国首创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形成了“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奖单”相贯通的志愿服务工作闭环,由此打造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做到了需求敏捷响应、项目精准对接、多方协同参与和过程有效监督。目前平均每天接单量为10单左右,累积通过平台收集、解决群众需求约5万件、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与数字化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正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向需求一键式、整合全覆盖、响应零延迟、服务精准达、监管全方位的理想状态不断前进。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是助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所在。以南京市为例,政府牵头主导率先在全国建成了市级层面的统一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借助数字算法技术构造出链接养老服务供需的数字场景,高效统筹志愿服务时间数据的记录、存储、兑换与流转,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服务对接率和活跃度显著提升。此外,作为上海知名的公益咖啡品牌,熊爪咖啡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辅助工具,帮助聋哑人和盲人从事咖啡师工作,目前店里90%的咖啡师为残障人士,覆盖类型从听障扩展到了视障、孤独症和肢体残疾群体。可见,数字技术与志愿服务的纵深融合有效推动了流程管理和决策辅助科学化、志愿需求挖掘与公民参与便捷化、供需适配和调度实施精准化、服务监督和评价反馈实时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志愿服务的现实需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是个实践性的大课题。无疑,数字化将极大地助力志愿服务事业在服务国家方略、凝聚社会力量、增进民生福祉、引领道德风尚、优化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开创更有作为的明天。
(作者:亓子龙,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