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08:18:46 来源: sp20241127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调研组深入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探访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小店。一个个小店里,有许许多多年轻身影,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有不怕失败的勇气;他们善于捕捉时代的风口,也懂得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潮流元素,有把小店经营百年的雄心;他们熟悉利用各种最新技术让方寸小店吸引世界目光,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能为自己打出“高光”。这光照亮了自己,也成为点亮中国经济的点点星光。
——————————
30岁的田凯瑶有个与众不同的“大师梦”——成为“缙云烧饼大师”。
每天23时,她会准时出现在父母创办的烧饼店里,开始夜间营业。在深夜厨房,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撸起袖子,备料、拌馅、和面、烤饼——手艺娴熟老道得像个老师傅。
过去10年,父母把烧饼店从老家浙江缙云开到了杭州。如今,田凯瑶希望把小店做成百年老店,开很多分店。
她清楚,最关键的是要把这门传统手艺学好,传承下去。她关注年轻人的喜好,把烧饼店的营业时间改为24小时,自己当起夜班“店长”;她积极参加烧饼制作的各种培训和比赛,年纪轻轻就拿到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颁发的“高级烧饼师傅”证书。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调研组深入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探访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小店。一个个小店里,有许许多多像田凯瑶一样的年轻身影,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有不怕失败的勇气;他们善于捕捉时代的风口,也懂得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潮流元素,有把小店经营百年的雄心;他们熟悉利用各种最新技术让方寸小店吸引世界目光,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能为自己打出“高光”。这光照亮了自己,也成为点亮中国经济的点点星光。
小店托起大梦想
中国青年报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0.9%受访小店店主认为,开小店是一种不错的创业选择;43.8%受访小店店主认为,给自己“打工”更有动力。
对80后谷莉而言,一家小店是一份事业的起点,也是人生的一个拐点。决定开小店那年,她的丈夫患上重病,家里经济陷入窘境。她借了两万元,租下一个20多平方米的店面,买了二手电脑,又花2000元买了一台二手复印机,开始创业。
当时,家里没人支持谷莉,但她觉得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她凡事亲力亲为,一人撑起一家店。
2015年,谷莉将复印店开到了延安大学附近。生意有了起色,也渐渐获得家人的认可。2018年,谷莉创办公司,又拓展了文创产品等业务,年收益三四百万元。很快,公司搬进了城里最高档的写字楼。
谷莉没有止步,她想做百年企业,还设想建一座文化艺术馆。
而百年馄饨店“金陵濮家馄饨”的80后店主刘佳,却不想把小店开得太大。
刘佳一家三代经营着这家馄饨店。2020年,金陵濮家馄饨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南京市浦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碗馄饨不是我做出来的,我会觉得不放心。如果扩大经营,可能就会影响品质。”刘佳说,自己会继续把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将其打造成当地美食的一块金字招牌。
和他们一样,对很多小店店主而言,开店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撑起了大大小小的梦想。
今年5月,李迪斐和妻子在广西桂林开了一家20多平方米的书店。书店在离家步行10分钟的社区底商里,在小餐馆、小超市和五金店之间,是烟火气中的一方清净之地。李迪斐说,很多人下班后都喜欢宅在家里追剧、刷综艺、打游戏,却忽视了身边和附近正在发生的变化,“开这样一家书店就是很好地观察附近环境的机会”。他希望书店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空气”,“茶余饭后,来看书、买书、聊书”。
这家小店的营业时间也很“任性”,工作日只在晚上营业3个小时,周末才会全天开门迎接读者。尽管这样,这里依然收获了不少粉丝。如今,这家书店已经举办了近10场读书交流会、观影会等活动。“在阅读中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是我们喜欢并且发自内心想要去尝试的事情。”李迪斐说。
接班小店,做创新者
新疆姑娘王蕾蕾的家乡因“沙湾大盘鸡”出名,她的母亲就是当地最早一批炒制大盘鸡的小店店主。2013年,闻着鲜美香辣的大盘鸡味道长大的王蕾蕾,从天津工业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
在店里,王蕾蕾注意到,不少顾客吃完大盘鸡还会将剩下的汤汁打包带走,回家热一热,继续拌面吃。还一些熟客会直接问:“你们这里卖不卖调料?”
抓住商机,王蕾蕾立刻着手研制大盘鸡干料。大盘鸡调料需要用到辣椒、花椒等多种调味料,她就将这些调料磨成粉末,“有的顾客会吃到鸡肉里的花椒、大料,影响口感和体验,粉末料包能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又有顾客反映,拿着干料回家,不知道一次放多少。于是,王蕾蕾又研究出一款半固态调料包,“一包料就做一盘鸡,刚刚好”。
2020年,王蕾蕾的鼎吉香食品厂落地。流水线生产出的大盘鸡调味料一天可达400余包,不仅在线下店内售卖,还进行电商销售,每份售价不到30元。还有不少外国顾客会托她购买调料包,这让王蕾蕾更有信心,“要将推广大盘鸡作为一生的事业”。
在广西桂林,与桂林山水一样为人熟知的,还有当地美食——桂林米粉。可当地却有“桂林米粉难出桂林”的说法。“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要使用鲜米粉,而且粉表面有很多‘毛细血管’,能够将卤水吸附进去。”桂林米粉行业协会会长覃辉跃说,要想让桂林米粉走出去,就需要研制出既保质又保鲜的方法。
从2010年开始,覃辉跃组织团队历经6年研发,实现了“鲜米粉保鲜12个月”的技术突破。2018年,工厂生产的鲜米粉供向湖南、广东等地,还远销到美国,为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带去家乡的味道。
用数字化赋能小店
不夸张地说,葛建龙的小店是被飞速发展的电商行业“带飞”的。他的家乡在黑龙江省的边境小城抚远市,与俄罗斯隔江相望。2015年,随着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葛建龙决定放弃从事多年的俄语翻译工作,回家乡开快递点,他当时觉得“快递行业应该值得做”。
然而一开始,收入除去房租、人工等各种成本,“基本不挣钱”。葛建龙回忆,刚创业时,经常需要面对亏钱的窘境。
转折发生在2016年年末。“‘双11’期间,网点快递有800多件,远超平常的300件。”葛建龙回忆,2017年“双11”更是超过2000件。
随着电商直播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的兴起,葛建龙在抚远又开了多家快递超市。他回忆,2021年“双11”当天,抚远全市中通快递总单量就超过了6000件。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年任亚峰则乘上了直播的东风。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几平方米的空间……不到一年时间,他在直播间里销售传统服饰马面裙,就实现了全网销售额第三。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因形似城墙“马面”结构而定名。时至今日,马面裙因其色彩鲜艳、纹样寓意吉祥等特点,越来越受年轻女性的追捧。
这几年,在这个因被称为“宇宙中心”而出圈的县城,直播电商已成为带动年轻人返乡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任亚峰是较早返乡创业的青年,他在上海做过服装生意,返乡后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慢慢摸索着通过直播、短视频等,为品牌增加曝光度,扩大销售量。
今年,任亚峰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公司,开了4个直播间,带动当地70人就业。
曹县电商产业人才调研报告显示,全县有超35万人从事电商行业,涌现出一批90后青年电商企业家。
近年来,直播、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给了很多小店店主连接世界的舞台。
百年馄饨店“金陵濮家馄饨”也在社交平台开了账号,通过平台发放团购优惠券,吸引了不少美食达人前来探店。刘佳说:“以前来吃馄饨的都是街坊邻居,现在陆续有远道而来的顾客打卡。”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口味,小店的菜品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短视频平台卖包子的90后青年沙成磊在江苏省南京市创业3年,已和家人开了5家店。在他的小店门口,“江宁养老(75周岁以上老人可办理)”的标识特别醒目。这是沙成磊创业初期参与的一个项目,由地方政府跟加盟品牌合作,通过固定时间、内容,以及低价的餐食供应,帮助改善老年人的一日三餐,三餐总价2.5元。
虽然项目利润很少,但沙成磊认为意义重大,可以切实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也能通过固定顾客,不断聚集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时间久了,小店的口碑好了,人气更旺了。很多附近的老百姓宁愿多走几步路,也要来他这里买包子。
让传统文化有更多青春表达
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张洋已在云南丽江一家东巴纸坊工作了10余年,吸引他跨越几千公里来这里扎根的,是古老的东巴纸。
张洋和纸坊里的几名年轻人思考,如何将东巴纸、东巴文与眼下年轻人追捧的国风国潮融合。他们创新设计了几十种刻有东巴文祝福语的印章,在店里免费为客户提供盖章服务,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打卡。东巴纸坊还参考传统的装订方式,做出线装、卷轴装、蝴蝶装、经拆装等多种装订方式的文创笔记本。
如今,东巴纸坊从一家只卖书和明信片的小作坊,发展成了连锁店,既卖东巴纸、明信片、笔记本、折扇、灯具、挂画等商品,又提供书写、印章和售后服务,受到不少年轻顾客的欢迎。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古城的步行街里,也有一家年轻人常来打卡的文创小店。店主徐伟晶是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别看我这里只有30平方米,这可是一个小型的青年创业孵化器。”徐伟晶聘请了一支14人的设计团队,负责文创产品研发,目前自有知识产权20余项,研发文创产品1000余款。在旅游旺季,徐伟晶的3家小店一天能营收3万多元。
她和团队拜访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先后开发出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文化、绿色发展、非遗保护等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徐伟晶认为,带动年轻人一起闯,激发大家伙儿的干劲,创业路才能走得更远。
东南西北,都有小店青年奋斗的身影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90后姑娘石萌萌,是直播平台上的“最北表妹”。一年至少有360天,她都会走在大兴安岭的城市和乡村拍短视频,边走边聊自己的家乡。
零下50摄氏度的清晨,她笑呵呵地走在雪地里,给全国各地的网友直播自己头发和睫毛上冻出的冰凌。她的直播间里开了一家山货小店,大兴安岭地区的山货通过她小小的直播间卖到全国各地,当地很多农户都因此有了稳定收入。
乐观、坚持、有责任感,和石萌萌一样,千千万万个小店青年身上有着新时代青年的闪亮品质。
在祖国日出最早的地方黑龙江省抚远市,葛建龙几乎每天都是迎着朝阳起床,伴着夕阳回家。从2015年开办第一家快递点,到如今管理着11家快递超市,葛建龙拼出了自己的快递版图,他的目标是把快递事业延伸到国外。
25岁的甘肃张掖姑娘闫佳怡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开了一家文具店。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没有留在上海,而是报名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她看好共建“一带一路”给乌恰带来的发展机遇,相信祖国西部城市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也会带给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更多机会。她也期待小店能涉足更多领域,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国最西边扎根。
在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90后梁美凤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梁美凤是三沙市永兴岛上最早的个体工商户之一。在当地,梁美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梁”“小妹”,凡是路过的人,基本都会到店里和梁美凤聊一会儿。
“5672”是梁美凤微信好友的总数,其中绝大部分是她的顾客。凡是在小店通过微信下单的,她都提供全岛送货。“在永兴岛上骑着三轮电瓶车送货,最远不出10分钟也能回到店里。”梁美凤说。
超市虽然面积不到50平方米,但商品种类很丰富,不少东西都是岛上其他超市没有的。周围小岛上的居民、商户也会乘船到梁美凤的小店里买东西。
梁美凤不在店里的时候,甚至不关店门,熟客过来自己取走货品,直接线上支付,或者把钱留在店里。因此,当她骑着电动车在这个海岛上为居民送货时,她的手机会不时接收到一笔笔小额收入,这就是中国最南端末梢,一个小店店主的日常。
本报调研组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