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3:23:53 来源: sp20241123
石峡村里的咖啡屋外景。 潘之望摄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刘红岩(左)在给游人讲解长城保护相关知识。 受访者供图
石峡村举办非遗体验活动。 潘之望摄
八达岭长城风光。 司 达摄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
上世纪80年代初,石峡村部分村民开始自发守护长城。如今,全村村民都自觉参与其中,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日前,本报记者走近石峡村村民,倾听他们自发参与长城保护工作的故事,了解当地依托长城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的情况。
——编 者
孟夏时节,驱车行驶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连绵的群山中,绿意浓浓,花香阵阵,山顶上的长城绵延向远方……八达岭镇石峡村就坐落在石峡段长城脚下。来到村口,但见村落古朴悠然,石峡峪堡关城遗址静静伫立,处处显示着长城文化元素。
“我们要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石峡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说。村里的长城保护员、长城保护志愿者、民宿负责人,既有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也有热爱长城文化来此扎根的新村民,他们共同把长城守护好,把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发展好。
守 护
“守护长城,就像守护家一样”
夏日的午后,阳光热辣,石板滚烫。村民刘红岩戴上遮阳帽,带上垃圾捡拾钳,背起装备包,从村口上山了。
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她要沿着长城巡查,监测险情、清理石阶、劝阻不文明行为……记者跟着刘红岩在山林中穿行,陡峭处,需要手脚并用。哪里的土石松动,哪里需要抓住树枝,她都清楚,不时回头提醒记者注意安全。不一会儿,记者便气喘吁吁,而刘红岩却气定神闲。“我们今天走的是离长城最近的线路。”刘红岩说。这次登长城用时31分钟,而刘红岩说,她平时走这段路大概只需20分钟。
刘红岩是土生土长的石峡村人。“出自家院门,抬眼便能看见长城,打小经常跟小伙伴在长城上玩。”刘红岩边说着,边把一些散落的长城砖码齐放到一边。
由于年代久远,石峡段长城一些点段有开裂、坍塌的情况。“长城是唯一的,不保护就没了。”刘红岩说,这是同村的舅舅梅景田经常跟她念叨的一句话。
从1980年开始,看着家门口的长城日益破败,梅景田站了出来,到长城上捡拾垃圾,劝阻游人不要拆砖、刻字……“每次舅舅从长城下来,都会到我家来歇脚,聊聊当天的见闻。”刘红岩说。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家人劝梅景田不要独自巡查长城,梅景田就喊着刘红岩陪他上长城。“有朝一日我走不动了,你们年轻人可得继续守好长城。”2019年5月,经过面试、笔试和体能测试,刘红岩接下守护长城的“接力棒”,成为村里首批6名专职长城保护员之一。
正式上岗后,刘红岩风雨无阻,每周至少巡查长城5趟,每次得走2万至3万步。“一开始,上下山经常摔跟头,现在对每一个地方都熟悉了。”刘红岩说,“山路磨鞋底,每年差不多穿坏四五双运动鞋。”
现在,梅景田依然隔三差五跟刘红岩上山,在他的带领下,石峡村还成立了石峡村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除了老人小孩,全村村民几乎都参加了。”村两委干部、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队长谷淑梅说。志愿服务队每月自发开展2—3次活动,除了巡查,还会开展秩序维护、文明宣讲等长城保护活动。
“守护长城,就像守护家一样,已经成为村里人的习惯。”刘红岩说。令她欣喜的是,现在,攀爬野长城、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少了,一些游客还主动捡拾沿途的垃圾,参与到保护长城中来。
传 承
“只有掌握真本领,才能讲好长城故事”
充满年代感的石头路、仿建的长城垛口、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处处呈现出长城文化元素的石峡村古村落吸引着八方来客。
“我们村依长城而建,因长城而兴,我们要把长城文化弘扬好,发扬光大。”李汉东说,这几年,他忙着收集、记录原本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整理石峡段长城景观的资料。“有空就去老人家里聊聊天,挖一挖长城和村子的历史。”随着长城文化素材的积累,李汉东参与编写了《石峡关谷》一书。村两委还和延庆区文化馆合作,请专家来给村民做讲座。“长城的故事,村民们大致都能讲上几段,游客们也爱听。”李汉东说。
自2018年建成以来,石峡村村史博物馆成为村民定期培训的地方,也逐渐成为游客来石峡村游玩的打卡地之一。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影像等方式展现了村落历史、非遗项目、居家生活、农耕劳作等内容。“我们还推出了带有长城元素的布艺、剪纸、羽毛画等互动体验项目。”博物馆负责人魏晓芸说。
长城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刘红岩对此深有感触。在长城上巡查时,她还会兼职当起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石峡段长城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保护长城也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刘红岩说,讲解之后,不少游客主动下山到村里进一步了解长城文化。有一回,刘红岩在不同的巡查段遇到“回头客”,跟着刘红岩一起巡查,边走边问。为此,在长城保护员培训班上,刘红岩没有缺过一次课,听得格外认真。“只有掌握真本领,才能讲好长城故事。”
“传承长城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梅景田对记者说,自己已经80岁了,但依然想为长城文化的传承再出点力。这几年,他已经与八达岭学校、康庄中学、张山营中学等学校的师生座谈交流,分享爱护长城的故事,宣传长城文化知识,增强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
长城文化传承“传帮带”的理念日趋深入石峡村村民的内心。80后村民王垒跟刘红岩一样,是一名专职长城保护员,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长城文化,会讲许多关于长城的小故事。现在,他经常带着儿子一起上山,儿子也经常劝导游客、参与讲解,成了一名“小小长城保护员”和“长城文化传播小使者”。
致 富
“依托长城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走在石峡村的主街上,葡萄藤爬满了长廊,绿荫遮蔽,凉爽清新。长廊两侧,挂着长城主题的摄影作品。鸳鸯楼、罗锅城等石峡段长城上的烽火台景象,都能在这里欣赏到。
主街两侧,还分布着18个“石光长城”民宿小院。“我们村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长城文化、饮食文化和非遗文化丰富多彩。”李汉东自豪地说,“我们依托长城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十几年前,石峡村还是一座寂寂无闻的山区小村落。如今,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石峡村以“村集体牵头、致富能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宿产业为主体、农林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时光回溯到10年前,“石光长城”民宿负责人贺玉玲来到石峡村,她发现,这里的长城保存着原始风貌,石峡峪堡关城遗址尚有留存,村中有古井、古校场,还流传着一些传说故事。2014年,贺玉玲租下18处院落,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进一石一瓦的砌筑中,改造成不同风格的院落。贺玉玲已在石峡村常住10年,把事业和村子发展深度融合。
“石光长城”民宿与村集体联合,挖掘当地饮食特色,将石烹饮食文化打造为石峡村一大亮点;增加业态,开办咖啡屋、书屋、茶坊、油坊等,让游客品黄芩茶、喝海棠汁,翻阅长城主题书籍,参与工坊劳动,丰富度假休闲体验。
“文旅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村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干劲。”李汉东介绍,11户村民先后自建了民宿,30名村民通过从事餐厅服务、房间清洁、树木修剪、设备维修等工作实现了就地就业。
“我原来在外地居住,几年前看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便回村发展。”村民王满钢说,他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后,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带动起来的不只有开民宿、做餐饮的村民,还有种植果蔬、炒制山茶的村民。“我们响应村里号召,更新了海棠树种,开花更艳,结果更大,摘下的果子卖给村里的民宿。”村民刘会军说,“民宿制作的海棠汁,口碑很好,是游客们来村里必尝的特色产品。”
在保护长城中利用好长城资源,石峡村村民们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石峡关谷的美好时光正在延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06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