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28:13 来源: sp20241221
时空观察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一带一路”如何继续走深走实?
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的丰硕成果。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基本形成
在“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在“软联通”方面,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在“心联通”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打造了“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在贸易投资方面,与共建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倡导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基本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丛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形成了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中欧班列:联通亚欧 开辟运输新通道
经过十年发展,中欧班列可以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国际铁路联运列车,目前中欧班列在境内已形成经六大口岸出境的西、中、东三条运输主通道,连通境内112个城市;在境外,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准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它的运行,给地区和国家带来什么呢?十年间,它又有哪些变化?
总台央视记者 李啸虎: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整个河南中欧班列运输的集散地——圃田车站。我身边的这列装载着光伏、医疗配件等货物的班列,在这里完成集装箱装车后,将从郑州始发,途经二连浩特等地,经过14天到达德国汉堡。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过去,大宗货物出口欧洲,需要先运到东部海港,再经海运进入欧洲。如今依托中欧班列,郑州一跃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圃田站站长 郜飞: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郑州)从每周单趟对开到现在每周最高往返34列,车次越开越密,境内外合作伙伴达到6000多家,形成“以运带贸、以贸促运”的产业互补良性发展格局。
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这家500多平方米的西班牙商品进口馆,销售的都是西班牙最受欢迎的商品。
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西班牙商品中心负责人 金海军:以前苦于没有采购渠道,不少西班牙的优质商品一直没法来到国内。中欧班列开通之后,只需要21天,消费者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西班牙的火腿、红酒、橄榄油等优质商品。
与此同时,义乌当地的小商品也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往西班牙马德里,助力这里成为欧洲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十年间,从中国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拓展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品类也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等。
十年间,中欧班列成长为亚欧陆路运输的新干道,为沿线国家的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随着海铁、公铁、空铁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中欧班列效能得到更好释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天津新港海关综合业务三处多式联运业务科科长 薄晓晖:我们推动实施了无纸申报、自动核放的这种通关模式,那么对于中欧班列承运的出口货物,企业不用再拿着单据跑海关了,而是由海关直接把货物的通关信息推送至铁路场站直接发运。
数据显示,同样运一批货物从中国到欧洲,中欧班列运输费用约是航空运输的1/5,运输时间约是海运的1/4,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不仅如此,中欧班列平均碳排放量仅为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交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十周年 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钢铁驼队”让“中国制造”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也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而依托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一带一路”桥梁,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也成长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积极打造水运、铁路、公路多式联运,聚产业兴经济,为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打开了新空间。
在火锅之都——重庆,招待游客的第一顿大餐,首推的必是火锅。这个中秋国庆假期,如果您来重庆旅游,还能在火锅店里吃到巴西的鸡爪、新西兰的毛肚、越南的耗儿鱼等等进口食材,真可谓“一锅煮天下”。
这些火锅食材其实都来自重庆江津区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9月中旬,重庆开通了第一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火锅食材进口班列,打开了一条海外优质火锅食材进入西南地区的高效快捷冷链物流大通道。接下来,该班列计划每月两到三列常态化开行。
重庆新陆海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照邦:以前我们主要从天津、上海、广州沿海口岸进口冻肉、冻鸡爪等火锅食材,再公路运输到川渝市场,货量小,运输时间有时很难把握。从钦州港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不仅货量大,能够精准把握物流信息,而且运输成本对比传统路径节约近40%,铁路全程冷链品质也更加稳定安全。
而这个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就建在小南垭车站旁边。这个川黔线上的4等小站,短短5年间,变为了目前西部地区最大的水铁公多式联运铁路物流枢纽,每年的列车开行量由2019年的50多列增长到现在的1600多列,货品也由以前单一的纯碱,拓展到现在的食品、化工、汽车等50多种。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小南垭站站长 张雷:先后开通了中越、中老、中老泰、中缅等多条跨境班列线路及陆海新通道冷链快线,织密了陆海新通道的货运网络。
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重庆积极打造水运、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西部物流枢纽。产业聚集优势也不断凸显。2017年至2022年,重庆全市口岸和重点枢纽周边集聚重点企业超过8000家,每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如今,重庆的物流大通道不仅通江达海、贯穿欧亚,更联动发展,实现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有机衔接。十年来,重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6.8%,当前占全市进出口比重提升至30%,双向直接投融资规模累计达135亿美元。
“一带一路”从愿景到现实 带来了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陆海新通道相关国家的贸易合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共建“一带一路”,对促进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哪些意义?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实践,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一带一路”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来听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欧晓理的解读。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 欧晓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社会可以找到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利益纷争、超越发展水平鸿沟、走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这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开放始终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仔细考察,过去的开放主要是向东南方向的开放,向发达地区的开放,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一直不高,2000年,国家搞西部大开发时,当时12个西部省区市对外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只有4%多,到2010年也只有5%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西部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中欧班列成为向西开放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向南出海的新动脉,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 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携手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在国际社会共同愿景和普遍共识基础上,持续推进政策沟通对接以及务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站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这份白皮书发布有哪些意义?面向未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怎样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更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 欧晓理: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坚持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调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对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系统的评估,胸怀天下放眼未来,日拱一卒稳扎稳打。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