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2:45:12 来源: sp20250101
【追思】
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其网站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2日14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乐先生,走了。
最后一次见到杨乐是2021年的春天,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大,一张书桌、一排书架、一组样式简单的办公沙发和一张茶几,地上、桌上都放着资料,有些摞得很高,仿佛要将正坐在书桌前工作的他没过。那次,他将《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送给记者,并在扉页上题字:“有些往事已经说过多次了,可能你也熟悉,这本书算是一次系统的总结,送你留念。”
书香仍在,天人永别。
杨乐是名人,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数学家,更是一个时代的榜样。在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王元……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全中国有志青年的偶像。1977年,杨乐和张广厚被破格由研究实习员提升为副研究员,1979年被评为研究员。1980年,41岁的杨乐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是其时最年轻的院士。正是在他们的感召下,很多人立下投身科研的志向,以科技强国为己任。
谈起那段历史,杨乐对荣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广泛宣传,其实是我们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知识分子的一个明确信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也自然有崇拜者。但这些不能影响工作,对个人而言,只需要把工作做好”,“至于外界那些溢美之词,只能说是对我们那一代人所做工作的一点肯定”。
在改革的大潮中,杨乐从来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197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分家”(除数学所外,新建“应用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杨乐被任命为数学所副所长,后又担任所长,处理过很多棘手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后,他又于1998年担任首任数学院院长。他要整合数学所、应用数学所、系统科学所和计算数学所,涉及人员、经费等方方面面。杨乐的同事、已故数学家王元曾这样评价:“(杨乐)对数学研究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贡献。”
杨乐推动中国数学走向国际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加入国际数学联盟、协助丘成桐共同创办开放性新型研究机构“晨兴数学中心”……他的影响不仅在纯数学领域,更辐射到整个中国数学界。
70岁后,杨乐从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退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于学术、有益于青年、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在访谈录中这样说,“对纯数学而言,最有创造力的是年轻时代”,“年长的数学家的优势在于较为广博的学识与见闻,以及丰富的经验,宜于指导年轻人去冲锋陷阵”。
对于数学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以及学风建设等,杨乐都发表过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他非常反对奥数成为中小学生的“标配”,“数学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么下去,会把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都搞没了!”他也曾建议,适当加长数学领域研究生的教育年限,“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必须知晓前人所研才能有所开创,但数学又是历史最悠久的学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在记者看来,杨乐平易近人,是个温厚的长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好人”,相反,他的性格非常鲜明,对人对事都有非常明确的评价。例如,他曾和记者谈到,不赞成某些科学家的“做派”:“出席学术活动,讲话稿都要秘书写、学生写,我对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赞成的。”
回忆杨乐先生,那些场景、那些对话,幕幕鲜活。然而,斯人已逝。或许,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像他那样,专注、清醒、勇于承担责任,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位置,都要力争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裨益的人。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08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