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光亮(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06-05 04:47:06 来源: sp20240605

  心里那股永不放弃的向上的力量,不仅塑造着作品中的人物,也雕刻着现实的人生。始终坚韧、始终心怀希望,这是我想通过作品传递的声音。    

  

  教师、作家、编剧、译者,平日里我在这些不同的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乐在其中。常有人问我何以能实现这样的“跨界”,我想,那一定是用心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结果。

  作为写作者,生活是我的素材库。我很喜欢观察事物,观察之后我会记住,记住以后又会想象。每天回家路上我都经过一条铁路,当火车开过去时,一扇扇车窗从眼前划过,乘客的身影也一闪而过。对我来说,每一节车厢都载着很多故事,都蕴藏着书写的可能。

  写作需要培养故事性的眼睛和故事性的耳朵。在指导孩子们写作文时,我会说:“要有意识地让你的眼睛看到故事,而不只是看到现象,一定要把素材像珍宝一样,藏在你的记忆里,或者记进你的小本子里。”其实,这也是我长期坚持的写作方法。我有一本“文学手账”,所有的灵感都记上去,手机软件里也随时随地记录着触动我的瞬间。记下来后,我会思索它有没有前因,有没有后果,想着该如何发展这些素材。

  观察着、思考着,人和事积累得足够多,我便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2008年,我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女性主题长篇小说后,便试着构思一部描写男性故事的小说,当作姊妹篇,展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的《乔家的儿女》。在构思过程中,我发现,主人公乔一成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家庭密不可分,我便将他的兄弟姐妹的故事加进来,一条横向的线拉了起来。我又发现,如果写一家人的生活,还需一条纵贯的时间线。这条线长达30年,把我牵引到上世纪70年代,童年、少年的回忆汹涌而来。你以为已经过去了的年少时光,其实拥有随时破土的力量,刹那之间便如藤蔓旺盛生长,迅速蔓延。因此,《乔家的儿女》这部小说写来很顺手,这种舒服的状态对写作者而言尤为珍贵。

  故事情节在流淌,人物渐渐地有了生命,更神奇的是,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常常脱离我的掌控。身为作者,我也要学着聆听人物的心声。在创作电视剧《人生之路》剧本时,主角刘巧珍与高加林的情感走向难住了我。是分是合,我苦苦思索而不得要领。忽然有一天,巧珍的声音仿佛从文字间传来:前路很长,学会放下。我循着这样的声音,写下了故事结尾:巧珍与加林各自前行,有难时互助,成为距离亲近的“平行线”。这似乎是人物自己的选择,他们被故事线引领但最终又牵引着故事线到达终点。

  塑造人物的过程,也是理解人生的过程。电视剧《山海情》中水花的原型曾骑着三轮车拉货,因为太过疲劳,三轮车翻倒在麦田间,她辛苦一早上做的馓子全部撒落。这个坚强的女子坐在田埂上放声大哭,可抬头间,她看到阳光落在饱满的麦穗上,烁金闪银。这个场景触动了她,她擦干眼泪,扶起了车子。资料中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丰富了我对水花的理解,让我知道了怎样表现她身上闪烁的光芒。于是,剧中的水花拉起板车,拉着她的爱人、孩子还有全部家当,行走在空阔无垠的干沙滩上,她小小的身子坚实有力,她的歌声动人心魄,有鼓舞人心的能量。

  从小说创作到影视创作,从作家到编剧,促使我更加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怀揣日子越来越好的朴素梦想,投身火热建设;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激发出敢闯敢试的勇气;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在物质生活之外有了更多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我希望通过影视作品,不仅唤起观众对时代生活的共同记忆,也能让观众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思考。心里那股永不放弃的向上的力量,不仅塑造着作品中的人物,也雕刻着现实的人生。始终坚韧、始终心怀希望,这是我想通过作品传递的声音。

  一路前行,一路风景。每天都能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走在路上,也走在人生故事里。他们的经历千差万别,但身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总是让我由衷地敬佩和热爱。讲述百姓的生活故事,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光亮,是我作为写作者的光荣使命。

  (作者为作家、编剧)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