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国风新青年”:让热爱照进生活

发布时间:2024-10-31 20:14:18 来源: sp20241031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国风爱好者相聚江苏常州茅山东方盐湖城景区,参加2023“国风大典”。

  这是“国风大典”活动举办的第四年。每年,00后青年歌手刘宇都会应邀而至,从未缺席。2018年,他因参加国风文化唱演秀节目《国风美少年》被人们熟知,此后就一头扎进“国风圈”。在许多人眼中,刘宇已然成为年轻人玩转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参加这场活动的00后“含量”很高,随便拍张照片,画面中几乎全是年轻面孔。一件衣服、一首歌曲,为他们打开步入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这些年轻人把“锁”在博物馆中的文化“复活”,让国风“吹”进生活。

  00后爱上国风的若干理由

  “那是一间狭长的舞蹈教室,一位老师在练习古典舞,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转到最远处的窗边,流了很多汗,却一直保持着优雅又挺拔的舞姿。”刘宇回忆,短短几个瞬间,他就被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所打动。

  美,是不少人邂逅国风的深刻感受。由数千年文化沉淀而来的美,有着足以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一件漂亮的衣裳”是薛薇薇对汉服的最初印象。“2020年,朋友开了一家汉服工作室,邀请我做模特。”薛薇薇说,那一年,20岁的她拍了人生中第一组汉服照。随着接触这个圈子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个年轻人逐渐发觉,“不同的服饰穿在身上,似乎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文化”。最近,她爱上了明制汉服的端庄典雅,“让我感觉到宁静,以及一种力量感”。

  “国风大典”举办期间,林小曦的摊位前挤满了年轻人,精美华丽的国风饰品和刺绣灯笼吸引着来往游客的目光。

  林小曦对国风的热爱始于高中。高中时,社团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了国际动漫节“国漫盛典”活动,林小曦被分在道具组,负责所有的服装、化妆、道具,这让她对制作国风饰品产生了兴趣。

  在那之后,林小曦跟着师傅学习制作绒花、花丝镶嵌等非遗工艺,还成立了个人工作室,“美丽的东西没有人会不喜欢,因为喜欢,我才一直做。”

  出生于雕版世家的朱旭从初中开始,就利用寒暑假,跟随祖父和母亲学习雕版印刷技艺。作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五代传承人,朱旭从小耳濡目染,“看得多了,也会有感情,就想自己画图、自己雕刻。”在他心里,成为非遗传承人,不仅出于年轻一辈的使命感,更融入了热爱。

  “这几年,我们受新式国风的影响比较大。”2002年出生的大二学生张泽钰说,正有越来越多的00后扎进“国风圈”。

  张泽钰从7岁起学习古筝,“小时候听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长大了能听到很多新式古风音乐。这种传统和流行融合的形式更合我的胃口。”在她看来,年轻人爱上国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国风新青年”将爱好发展成事业

  如果只停留在“爱好”的层面,或许国风依然距离大众生活比较遥远。如今,更多00后让爱好走进现实生活,他们做出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传播。

  从小学习传统舞蹈,刘宇在日日夜夜的练习中感受到的不是疲倦,而是成长。“国风就是我们自己的风格,了解得越多,越觉得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今年8月,刘宇的个人首演会《溯》在上海举办,无论是开场VCR里“风华少年”的概念片,还是融合了多种传统舞蹈元素的表演《夜》,都是他自己对传统文化作出的诠释。于他而言,这是对过往的追溯,也是未来的新起点。

  10月4日晚,“国风大典·国风美焕夜”上,薛薇薇作为华服模特,身穿复原战国时期服饰特点的橙色衣袍缓缓走来,举手投足之间,展示出华服之柔美和气派。“成长”对于薛薇薇来说,就是第一次走上“国风大典”走秀的舞台。

  尽管此前已经拥有一定的时装走秀经验,她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她看来,要具备足够的能力,首先需要对传统服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至少能区分不同的服装款式”,其次,还需要了解不同类别的华服文化。

  接触华服之前,薛薇薇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现在华服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陪伴我,这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

  林小曦也已经将爱好发展成了事业。2020年,林小曦开了第一家售卖传统手工艺品的实体店,但出现了亏损。后来,她学习互联网营销,在杭州几家直播公司的带领下,做非遗的文化传播项目。

  在大凉山宣传当地的描银技艺时,林小曦发现,山里的匠人掌握精美绝伦的技艺,却无法跟上时代脚步,缺少销售渠道。“与其自己去做一个非遗匠人,不如去做一家集合店,把产品带到外面市场上去卖,创造更大的价值。”

  2022年底,林小曦转变思路,与民间非遗传承人合作,由他们生产制作,林小曦去负责销售,同时反馈市场数据,帮助师傅研发新品,从而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林小曦介绍,她现在已经开了4家实体店,“这是我们能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

  将传统文化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在这些00后眼中,无论是锦衣华裳、非遗技艺,还是热闹熙攘的茶馆市集,在“万物皆可国风”的今天,他们愿意尽力一试,向更多人进行分享。

  薛薇薇觉得,如果通过自己小小的力量,能够使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华服,会很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刘宇给自己的定位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将传统文化的美传递给更多人。今年的“国风大典”特别演出中,他演唱的歌曲《如麟一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鳞装的推广曲,流行与戏腔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也是新国风艺术形式的体现。

  大学毕业后,朱旭正式加入自家工作室,为雕版印刷这项非遗的传承事业注入年轻血液。传统思维中,雕版印刷制作的通常是线装书,不仅成本高、制作复杂,距离普通人的生活也很遥远。“如果大家都不了解,古老的技艺将难以得到传承。雕版印刷的作品需要更加大众化、年轻化。”朱旭说。

  这名年轻人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将作品的体量减小,降低成本,让大家都有能力购买。接着,他在雕版中融入现代元素,绘制出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图案,制作出挂件、摆台、扇子等更符合青年审美的文创产品。

  这是一项还在起步阶段的“实验”,朱旭收到了“可爱”“有创意”等评价,也遇到过制作成本高导致的“价格偏高”的质疑。在精益求精打磨手艺的同时,朱旭认为更多的拓展仍是必要的,“传统的形式需要保留,也要进行不断创新”,要做一些更现代化的内容,与时代接轨。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才能让非遗的传承人更好地活下去,让非遗更好地活下去。”林小曦希望,所有传统文化中美的东西,都能够以独有的姿态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而不是消散于历史的长河。

  “其实我们赚的钱并不多。”林小曦笑着说,“我们尽力分出利润给到真正的非遗传承人,看到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帮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人,这真的很有成就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可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