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从草原来|现代化大农业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

发布时间:2025-01-10 22:23:19 来源: sp20250110

  编者按:   内蒙古是祖国北大门,沃野千里,田畴万顷。“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关键抓手。内蒙古牢记嘱托,实现种粮上亿亩,养畜过亿头,2023年有信心实现连续20年丰收佳绩,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为了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内蒙古故事,央广网内蒙古频道联合内蒙古乡村振兴局于8月15日正式启动《“丰”从草原来》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深入采访了15个脱贫旗县,以百姓生活展现时代风情,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图景,生动解读内蒙古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多角度诠释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百姓因业而兴,因产而富的幸福故事,描绘出一幅北疆大好河山,粮丰物阜的美好场景。

  央广网巴彦淖尔10月30日消息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仓廪实,天下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五年来,年粮食播种面积均在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每年都稳定在50亿斤以上,让中国碗盛上了更多的河套粮。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有“塞外粮仓,天下厨房”的美誉。临河区作为巴彦淖尔市的种粮核心区,更加具有代表性,他们尤其重视一种粮食作物,那就是小麦。河套小麦,以高品质独步“麦”界,堪称面食界的顶级食材,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2023年,巴彦淖尔市小麦种植面积约79.97万亩,预计产量5.8亿斤。自主培育的“巴麦13号”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00039)。巴彦淖尔市有面粉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50万吨左右,产品远销国内外。

  河套小麦一直是巴彦淖尔人精心呵护的“地中宝”。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河套小麦名声更盛。河套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含量、粉质指标、拉伸指标、沉降值五项综合指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小麦,被业内专家誉为“五项全能冠军”。河套面粉是全球顶尖的蒸煮类面粉,制作面点的上等食材。由河套小麦制作的面食,营养丰富,口感柔韧而筋道,麦香味浓郁。

  因为品质优良,种植规模大,巴彦淖尔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规模化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河套地区作为中国气象局专家权威认证的“黄金农业种植带”,不仅小麦品质优良,名声在外,葵花子、牛羊肉、奶制品、瓜果蔬菜、枸杞、肉苁蓉等各类农产都非常有名,是制作美味的上等食材,也诞生了西贝这样业界公认的中餐名片。

  世界拉面大王厉恩海,用一公斤河套面粉拉出209万根如头发般的细面丝,四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首膳源”创始人李光伟团队从河套小麦麸皮中提取出纯度达80%以上的小麦膳食纤维,而国际市场上小麦膳食纤维产品一度最高纯度为80%;台湾“逐面人间”创始人高文麒寻访好面粉大半生,在品尝兆丰有机面粉后,盛赞这是“面粉中的劳斯莱斯”。

  如今,河套小麦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优质小麦的代名词,用河套优质小麦生产的各类面粉产品远销国内外高端市场,备受青睐。因为品质优良,种植规模大,巴彦淖尔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规模化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抓,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30年十年发展规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巴彦淖尔市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小麦等三十多个农产品成为巴彦淖尔的特色代表,正乘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列车走向全国及至世界各地。

  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府所在地。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生产的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此地因水而富足、因“麦”而灵动、因文而厚重,是天赐的“河套粮仓”。

  醒面、洗面、蒸面、调汤……制作一碗面精的程序,远比炖一锅羊肉或烩一锅酸菜复杂的多。面精也叫酿皮,是巴彦淖尔市的一道传统美食,制作方法繁琐复杂,但面皮筋道、口感爽滑、调汤考究、味道绝佳,巴彦淖尔人对其情有独钟、难舍难离。

  烟火人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每个小区门口、每一条街道都有面精店,很普遍、很普通也很奇怪。只要离开这个地方,就吃不到正宗的“巴盟面精”了。人们追其缘由,归为这一方黄河水和这一碗河套面。

  美食的灵魂是食材。一道经典美食的制作成功与它的食材是分不开的。河套平原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具有同纬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水土光热天赋优势。河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种在冰上,收在火里”的双重磨炼,非常有利于小麦品质的锤炼。河套小麦的种植时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开春,因此人们也叫它“春小麦”。这个时候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叫“种在冰上”。在低温的情况下,小麦种子通过自然春化为拔节抽穗打好结实基础。小麦成熟一般在7月前后,气候非常炎热,所以称作“收在火里”。在高温条件下,小麦的籽粒灌浆速度加快,灌浆期缩短,形成较多蛋白质。由于水分能够得到保障,在干热风的作用下,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品质。

  春华秋实,沃野生金。勤劳的临河人每到春季便在广袤肥沃的土地上,种下金色的希望。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临河的丰收节与众不同,由于黄河的原因,他们可以做到年年丰收,在临河的各个季节里临河人尽情享受丰收带来的幸福“味道”。

  他们把食物的味道烹饪到极致。肉焙子、焖面、烩菜、糖麻叶,他们利用优质的面粉和丰富的食材,创造出独特的“巴盟”菜系。在内蒙古餐饮界,“巴盟人”独树一帜。知名品牌“西贝餐饮”在全国闻名遐迩。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临河区与巴彦淖尔市同频共振,深耕沃土、广种丰收,为国家“粮仓”添粮补食。2023年临河区再获大丰收,以一区之力实现粮食产量15.35亿斤。

  临河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耕地面积232万亩,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112.84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万亩,新增流转土地14.59万亩。在临河区干召庙镇迎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各种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正在进行土地表面清理和沟渠清淤工作。项目实施后,每万亩农田节水56万方左右,农田机械可以方便进入农田作业,通过大破大立实现农民土地的集中化种植,提高流转土地的价格,由每亩400元提高到每亩900元。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育了土地的肥力,提高了土地的收入,亩均增产10%以上。

  临河人对小麦情有独钟,从种到收,每一个临河人都是专家,他们依托科技,但不忘传统,由于手法老练,区委书记割麦子的视频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为了发动群众积极种粮,每年秋收之际,主要领导都会召开种粮动员大会,早布局早安排,确保百姓种粮积极性。2023年,临河区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5.75万亩,建成了巴彦淖尔市最大的小麦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小麦产量1.35亿斤。

  智慧种田,科技赋能。在临河区城关镇蓿亥村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灌溉试验区内,技术工人在为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网安装物联网智慧灌溉系统后,点击手机APP上的“开启”按钮,喷灌设备便开始喷水,实现了自动灌溉。据了解,智慧灌溉系统可实现水肥同步,优化灌溉、施肥模式,做到定向、定量、定时,按需精准灌溉施肥。同时,提高水肥利用率,与大水漫灌相比,每亩地可节水60%以上,大大降低了人力、财力、物力。

  近年来,临河区通过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等措施,把撂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按照一体化综合整治要求,改造成基础设施齐全的良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许多昔日的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正逐步变成高产田、整片田、希望田,不仅让农业生产“粮袋子”更实了,还让农民“钱袋子”更鼓了,切实达到了增地、增产、增收的效果。2023年,临河区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万亩,总投资3.24亿元,涉及9个乡镇2个农场。

  狼山镇光明村的小麦在科技的加持下亩产达到683.46公斤,创内蒙古小麦亩产最高水平。临河的粮食种植经验表明: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只要人民需要,河套地区在每一个丰收季都是一个巨大的粮仓。

  临河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建设“河套民俗文化印象体验地”和“河套粮仓”;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铺展。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滚圆的番茄,还有随风摆动的滚滚麦浪……在临河的秋天,处处能感受到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黄河给予了他们丰饶的物产,临河人,也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妙的“烟火”味道。

  策划:朱日岭 高凤义

  监制:田凤元

  记者:魏全民 刘欣荣(见习记者)

  导演:蒋炜熙

  摄像:杭盖 张明磊

  制作:王曦曼

  (来源:央广网)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