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夏玉清: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日,陈嘉庚为何牵挂?

发布时间:2024-12-25 17:15:00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社 北京10月22日电 题: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日,陈嘉庚为何牵挂?

  ——专访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

   中新社 记者 金旭 门睿

  今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他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39年,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南侨机工陆续分批到云南,支援抗战。陈嘉庚为何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南侨机工的境况为什么成为他的牵挂,并在一年内两次看望慰问?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1939年,为号召南洋机工回国支援抗战,陈嘉庚带领南侨总会做了哪些工作?

  夏玉清:抗战初期,中国主要的交通运输线均被日军封锁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联系外部世界唯一的军事物资补给通道。

  由于缺乏大批技术高超的驾驶人员和修理技术人员,“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下称“西南运输处”)于1939年2月7日向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下称“南侨总会”)发函,请求其在南洋代为招募汽车司机与修理工。

  作为南洋著名实业家,陈嘉庚在经济事业上的成功为他在华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南侨总会以信函、通告、集会呼吁等动员方式阐述招募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意义,并通过建立《司机返国组织法及手续》《回国机工到仰光之办法》等制度对机工资格、返国费用、回国手续、回国路线及各地名额的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

  此外,南侨总会对每批机工回国做了充分安排,如统一出发时间、护照证件的办理、回国的组织安排等事宜,确保各地返国行动步调一致,并在机工返国前召开专门会议,成立机工回国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队伍安全有序。

  陈嘉庚的奔走呼吁获得南洋各地华社与华侨青年的热烈响应。1939年2月18日,南侨总会组织第一批机工从新加坡乘船出发回国。从2月至9月,9批3192名优秀华侨技术人才陆续回国,此后在西南运输线上承担了为中国战场运送军需物资补给的重任。可以说,陈嘉庚是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2019年8月15日,马来西亚多个华社在吉隆坡联合举行南侨机工赴中国参战80周年纪念活动上展出的有600余位南侨机工照片的“英雄墙”。 中新社 记者 陈悦 摄

   中新社 记者:南侨机工初抵昆明后,遭遇了苦寒问题,陈嘉庚如何帮助解决?他为南侨机工争取到哪些合理待遇?

  夏玉清:“机工苦寒”问题是指南侨机工抵达昆明后因天气寒冷、水土不服等产生不适,而西南运输处没有及时提供棉衣等御寒服装及必要的医疗条件,进而导致南侨机工患病乃至少数机工被冻死的问题。该问题从1939年3月第一批机工抵达一直持续到1939年10月。

  抵达昆明的南侨机工直接被安排进入“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军事训练。其间,由于昆明天气骤寒,运输人员训练所没有准备棉衣等御寒生活用品,南侨机工多穿着单衣,为此,他们纷纷致函南洋筹赈分会,告知情况并请求帮助解决。

  当时正值国民政府在南洋大批招募机工时期,陈嘉庚得知此事后,首先派人到新加坡分处,要求核实南侨机工的真实情况;同时致函西南运输处仰光分处处长陈质平,尽快帮助昆明机工解决问题。不过,因其常驻仰光,其对机工在昆明发生的情况并不了解,仅是向南侨总会转达西南运输处信函。

  很长一段时间,陈嘉庚对西南运输处所言机工生活待遇情况亦难辨真假。1939年8月,南侨总会特派员刘牡丹沿滇缅公路实地考察南侨机工生活。滇缅公路虽在夏季,亦寒风刺骨,冷不可挡。了解情况后,陈嘉庚迅速动员整个南洋华侨社会为机工置办寒衣药品,新加坡轩辕馆洋衣行以低廉价格承接棉衣制作,星洲洋衣行召集各同业分配裁制工作,这些物资后续通过不同渠道送达昆明。

  此外,陈嘉庚还直言指责滇缅公路运输管理混乱,多次向国民政府反映情况,并制定《南侨总会关于改进滇缅公路设备及机工待遇的建议书》。最终,在国民政府的协调和南侨总会的努力下,机工苦寒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16年7月17日,云南省首个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在昆明五华区揭牌,以此向民众展示南侨机工赴华参加抗战的历史。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社 记者:陈嘉庚带领南洋慰劳团为何一年内两次看望南侨机工?

  夏玉清:陈嘉庚对南侨机工尤为关注,他们面临敌机轰炸、交通事故、疾病等危险,即使在滇缅公路畅通时期,亦难以避免人员伤亡。

  1940年7月30日至8月13日,陈嘉庚第一次到云南视察。其间,他先后抵达楚雄、下关,在下关医院慰问受伤华侨机工,“分赠留院机工23人各20元”;参加华侨机工开会,了解南侨总会赠送的衣服、鞋袜、蚊帐等物资的发放情况。在西南联合大学,他发表演讲《西北考察之观感及南洋侨胞之近况》,勉励学生挑起国家重任。8月12日,他在云南的欢迎大会上演讲完后,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介绍了南洋新闻界、教育界等情况,并将自己的延安之行“所闻见忠信相告”。

  1940年11月底,陈嘉庚回国慰劳的最后一站再次到昆明,又一次考察滇缅公路的通行情况与南侨机工的工作生活。由于西南运输处管理不当,仍有个别南侨机工生活物资不充足,华侨先锋队驾驶车辆也陈旧不堪。见此情景,陈嘉庚致电蒋介石,报告其所见所闻,并提出改善道路情况等建议。12月9日,陈嘉庚一行人到达芒市遮放,经畹町出国门。此后,他不仅将此行见闻通过演讲、媒体等形式告知南洋侨胞,鼓舞华侨抗战士气,还继续筹措修路、保养运输车辆物资,以改善滇缅公路路况及运输车辆状况。

  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被国民政府遣散,大部分人流离失所,生活难以维系。此时,陈嘉庚正因日寇追杀而避难印尼。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帮助南洋机工返乡。华侨机工复员南返办法于1946年正式出台,国民政府开始为机工办理复员手续,一些南侨机工得以通过相关安排逐步南返,与家人团聚。

2020年7月18日,“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全面呈现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实业报国、投身教育的毕生奋斗经历。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社 记者:1955年,陈嘉庚回国开启“祖国万里行”,此次到访云南的考察重点和之前有何不同?

  夏玉清:1955年8月,陈嘉庚开启“祖国万里行”,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前往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行程长达2.5万里。到访云南时,他重点了解了当地的民族工作。

  陈嘉庚对云南当地民族团结、平等、友爱、互助的主张十分认可。最终他得出结论:“由于政府推行正确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洽相处,共享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乐趣。”

  南侨机工解散后,约千名成员留在云南生活,陈嘉庚始终对他们挂念在心,在此次访问期间也特地前往看望。

   中新社 记者: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5周年。陈嘉庚和南侨机工的往事如何才能被更多人了解?

  夏玉清:陈嘉庚带领的南侨总会招募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事实,也是联系中国与南洋华侨社会的历史记忆。南侨机工为民族抗战抛家舍业,义无反顾。而南洋总会和各地筹赈分会等社团,始终关注在中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并提供必要和及时的帮助。可以说,南侨机工的付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牺牲奉献,也与南洋社会的支持密不可分。

  如今,世上已无南侨机工,但他们的故事并未消逝。众多学者不断挖掘历史细节,南侨机工后人通过举办纪念活动,整理家书、回忆录,努力将尘封往事拼凑完整。未来我希望能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社组织建立南侨机工数据库,为海内外学者联合研究提供资源。同时在昆明发起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联合公祭活动,让陈嘉庚和南侨机工的故事及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完)

  受访者简介:

夏玉清。受访者供图

  夏玉清,男,云南师大华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以近代档案研究边疆华侨与中国互动、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项目《南洋华侨机工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项目《南洋华商开发云南边疆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项。主持省部级涉侨项目5项。出版专著2部,在《抗日战争研究》《宗教学研究》《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