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上果飘香(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5-01-10 19:04:41 来源: sp20250110

  关岭县新铺镇金龙村皇竹草种植项目。   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之一。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持之以恒推动石漠化治理,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12平方公里,让荒山披绿、产业生金。

  

  缺水少土,石头缝里能长出什么?靠着石头山的老百姓,怎么过上好日子?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因地施策,精准治理

  36岁的左洛廉是关岭县花江镇桃源村人。他的工作,在十里八乡的村民看来,有些稀奇。

  大学毕业后,左洛廉来到关岭县蚂蝗田水土保持监测站做监测员。“我们这个站点,要说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四面八方都被自然坡面包围。我们选定了6处作为试验小区,分别种上不同的植被,静等雨来。”左洛廉指着其中一个试验小区介绍,“每个试验坡面下方都配有集流槽,流过坡面的雨水经此汇入集流池,再逐一采集样本,经过检测分析,把相关数据上传至省级数据库。”

  采集数据,主要是为了监控不同样本的泥沙流失情况。建立数据库,是为了让石漠化治理更精准。

  “贵州省水利厅在关岭县设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对比各类植被的保水固土效果,并建立数据库,通过跟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让石漠化治理有了更科学的指导。”关岭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光明说。

  “从多年积累的数据中,我们发现,草地保水固土效果最好,其次是乔木林、经果林。”左洛廉说,这些数据不仅用在石漠化治理上,也为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思路。

  “2019年,可以说是我们治理石漠化的分水岭,之前更看重‘量’的减少,后面更重视精准治理,摸索出了一条因地施策、产业治理的路子。”李光明说。

  根据贵州省2022年提出的石漠化治理技术方案,在石漠化土地中,石头裸露率30%左右为轻度,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50%左右为中度,可种草发展畜牧业、适度减少人为干扰;超过70%为重度,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坚持自然修复。

  2005年起,贵州省开始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每5年进行一次石漠化调查。从今年起,每年更新石漠化底数,陆续明确草种、树种的正负面清单,指导各地选择最适宜的方法,种植最适合的植被,推动石漠化精准治理。

  “目前,包括关岭在内,贵州尚未治理的石漠化地区绝大多数是‘硬骨头’。我们林业部门会继续加大同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尽可能提供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支持。”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傅强说。

  荒山增绿,保水固土

  精准治理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积累、技术水平的突破。

  历史上,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危害重,关岭又是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1468平方公里土地,石漠化率一度高达42.5%。借着国家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契机,关岭县抓住机遇,着手探索。

  “一边在坡上种植柏树,一边改造雨水冲刷的地块与河道,在坡度较大的地方配合修建沟渠。”关岭县水务局副局长赵寿平介绍,当地最早尝试的是“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的模式,将荒山增绿和保水固土的目标紧密结合。

  北盘江流域海拔低、雨水多,在当地人看来,这里也许会是石漠化治理的突破口,结果却碰到了“硬钉子”。

  “第一年种柏树,成活率只有30%;第二年补种,不料还是没超过一半;继续补种,坚持了7年,成活率才超过85%。”关岭县林业局局长潘文成说,“石漠化地区种树难,既要保证成活率,又得考虑保存率。有些树种活了,但长着长着又枯萎了。”

  虽然艰难,但靠着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关岭以每年至少减少一个百分点的治理速度,向着治理石漠化的目标奋力前进。从2015年到2022年,关岭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12平方公里,下降61.86%。治石增绿,让关岭县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5.42%提升到如今的59.12%,被评为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绿色产业,带动增收

  石山荒坡,可以是资源吗?

  来自湖北宜昌的王泽平记得,第一次来到关岭县新铺镇金龙村,见到连绵成片的石头山时,村民直摇头,他却感到惊喜。

  “新铺镇处在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水果生长。石漠化山区土地几乎没有被开发过,没有污染、矿物质丰富,长出的水果品质一定高!”后来,农业专家实地考察,也印证了王泽平的判断。2018年7月,他成立公司,流转金龙村、新龙村的石山,种植柑橘、葡萄柚等水果。

  修蓄水池、搭供水管、改陡坡地……历经近1年时间,投资超亿元,果树终于扎根抽绿。“荒山改梯田,先把石块筛出去。种果树时,为了想方设法去掉小石块,还得再仔细过一道,把最后得到的一点土覆到树根上。”去年初挂果,足足有15万斤,今年预计翻番,产值将超1000万元,王泽平满怀期待。

  石山变果园,是当地干部群众合力写下的奋斗故事。

  2017年,经过长期观测和反复试验,关岭县林业局发现皇竹草适应性强,石漠化治理效果明显且产量高,种下去之后至少可以持续收割七八年,在中低海拔地区一年可收割4到5茬,属于经济效益高的牧草。于是,当地在荒山荒坡大力推广种植皇竹草,探索“关岭牛+牧草”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实行规模化种草、“农户种草+适度养牛”、牧草公司保底收购等具体措施,确保农户种草收益最大化。

  目前,关岭县实施人工种植牧草达15.55万亩,亩产值3000元,改良荒山荒坡种草10万亩。

  种草治石效益显著,那种树治石呢?

  十几年如一日,家住县城百合街道龙潭村的杨志威,没少跟这事儿较劲。   

  第一次在自家荒地种藏柏时,只有一半成活,他不恼不怒,缺多少补多少,直至琢磨出铺膜保水的办法。眼看着从种植生态林上找到了自信,杨志威又尝试在石头山上种枇杷。看着枝条噌噌蹿高,心里乐开花,谁知挂的果个头小、品相差,内心凉半截;经过学习,才知晓科学管护的重要性。如今,仅凭种枇杷,杨志威一年多赚5万多元,他还积极参与不少石漠化治理项目,“荒山披绿,更要带动大家增收,这股劲头不能泄。”

  治石增绿,产业生金,久久为功,关岭一直在路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9日 14 版)

(责编:卫嘉、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