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4:36:17 来源: sp20250104
普洱市思茅区曼中田咖啡种植基地,工人在采收咖啡豆。 王承吉摄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少数民族群众欢快起舞。 林昌云摄
孟连县芒信镇康然牛油果基地,哈尼族群众在采摘牛油果。 岩三卡摄
行驶中的中老铁路列车。 王承吉摄
思茅区倚象镇永庆茶山风景。 子 涵摄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誓词碑,48名各族代表碑上签名。70多年来,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普洱的沧桑巨变,但不变的是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共同情感。
——编 者
远山苍翠,入村繁花。从茶马古道到景迈山,云南省普洱市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如今,从国内最大的咖啡产区之一,到推动牛油果产业稳定发展,普洱市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穿境而过的中老铁路,正让普洱走向开放前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硬化路、安居房,村村通电,光纤宽带全覆盖,当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硬化路、安居房,房前屋后的菜园绿意盎然……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谦岗村蚂蟥田村民小组,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哈尼族代表方有富的家乡。
对比当年的老照片和如今的村落,可谓沧桑巨变。“父亲在世时经常和我说,在誓词碑上庄严地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一生中最骄傲、最光荣的事。”方有富的儿子方财兵回忆。
1950年,普洱市民族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为了从普洱赶到昆明去坐飞机,代表们8月底就开始动身。翻山越岭,走了20多天才赶到昆明,然后飞往北京。“如今,普洱市有两座机场,中老铁路在宁洱县也设了站,从村寨到北京,只需要一天。”普洱民族团结园讲解员吴卓嶧介绍,当年不少观礼代表是第一次见到汽车,有代表在昆明看到发光的灯泡,非要带回家乡照亮佤山……
如今,普洱市不仅实现了村村通电,连普洱茶加工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南方电网云南普洱供电局通过改造线路、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等措施,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稳定供应给边疆村寨。同时,宁洱县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实现5G基站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学校、卫生室光纤宽带覆盖率100%。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勐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扎丕的曾祖父李光保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拉祜族代表。担任村干部20多年来,李扎丕带领群众一起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草房变成了楼房,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越来越多村民开上了汽车……”
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基础设施,还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落日余晖下,不少寨子响起民族音乐,篝火打跳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也吸引着外地的游客。行走普洱乡村,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组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花果飘香,山水田园景致怡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可喜的是当下,可期的是未来——宁洱县近三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民生资金1.27亿元,推进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79%,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从特色产业到文旅融合,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62岁的哈尼族老人蔡凤英绣了50多年哈尼族刺绣,虽然视力大不如前,却舍不得放下针线,“我喜欢刺绣,我想一直绣下去。”
蔡凤英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班中村里数一数二的手艺人。轻轻拂过手中精美秀丽的织物,蔡凤英说:“采棉纺线、编织布料、植物染布,最后才是刺绣缝制。”蔡凤英十几岁起就拿着针线,跟着老手艺人学习,从刺绣到编织一样一样地练,技艺逐渐精进。“我现在也这么教徒弟,用心才能学好。”蔡凤英说。
如今,在蔡凤英等人的推动下,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绣有哈尼族纹样的筷子收纳袋、手电筒套、窗帘……生活用品在蔡凤英手里有了新模样,也让更多人喜爱上了哈尼族刺绣、服饰。
从文化到旅游,普洱市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带动边疆产业发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景迈山云海、那柯里特色小镇、困鹿山古茶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因为旅游,茶马古道上的那柯里再次喧嚣,普洱民族团结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不变的是绿色发展。宁洱县勐先镇的66户村民通过“卖空气”领到了6.1万余元“年终奖”。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宁洱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前以为把树砍倒才能赚到钱,没想到现在林地的树‘站着呼吸’也能赚钱!”和平村村民刁菊换说。
而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十几年间,牛油果产业从无到有,成为国产牛油果第一县。从试种到推广,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家柱带领团队探索出产业发展新路;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孟连县通过“334”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企业以苗木和技术入股占30%,国有管理公司及合作社、村集体占40%,引导龙头企业、基层党组织、农户等构建市场风险共担、发展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不少群众随着产业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
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当时有的民族代表心里有顾虑,不愿意去参加国庆观礼。工作队队员下了很大功夫,才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吴卓嶧说,1950年国庆观礼,最难克服的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内心的隔阂。
70多年后,隔阂不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户口簿上,不少家庭都是由几个不同的民族组成,各民族通婚现象十分普遍。”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民警李虹霏说,自己去寨子里也会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老人通过刷短视频、看热播剧等方式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年有入村的工作队员,如今有驻村的守边民警。山寨老人出门不便,普洱边境管理支队芒信边境派出所将警务服务延伸至各村,为村民提供周到的服务……
如今的普洱,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新米节”,还是拉祜族的“葫芦节”,都是各族群众一起庆祝。各族人民欢聚在一起,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唱起少数民族歌曲,跳着传统的民族舞蹈,各民族的节日成为各族人民团结的盛会。
在孟连,传统上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群众因为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农忙时节会结成“宾弄赛嗨”户。一方农忙时,农闲的另一方就会主动帮忙,形成了“山上缺粮缺物找坝子,坝区缺草缺柴找山上”的互助生活模式。近年来,孟连县引导“宾弄赛嗨”户通过相互交流农业生产经验、相互传授先进种植技术、相互推荐新兴优势产业等方式,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宾弄赛嗨”技术共享促生产的发展局面,咖啡、澳洲坚果、牛油果等新兴优势产业得以快速铺开。
普洱民族团结园展馆一角的笑脸墙上,各族群众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吴卓嶧说,近年来,不管是入队还是入团,不少学校会将仪式安排在民族誓词碑前。“重温民族誓词碑的历史,也能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普洱民族团结的故事。”吴卓嶧介绍,2023年以来,普洱持续打造“红色誓约+民族团结”文化精品研学基地及精品研学路线,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来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苏国文是写信人之一,他生活的景迈山,去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朗族有句古话:单翅不会飞、独脚不会跑、手足要团结。新时代,我们各族群众一定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苏国文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