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龙年春节|杨小平:《太初历》为何恒定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

发布时间:2024-11-25 02:30:08 来源: sp20241125

  编者按:   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中国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构的神兽;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是意蕴独特的符号。   甲辰龙年将至, 中新社 “东西问”自2月6日起推出“龙年春节”系列策划,从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到敦煌石窟中龙的演变,从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如何过春节到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探索龙年春节背后的文化味。敬请垂注。

   中新社 四川阆中2月9日电 题:《太初历》为何恒定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

  ——专访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平

   中新社 记者 贺劭清

  

  春节是农历新一年的开始,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虽然中国过春节的习俗延续数千年,但究竟哪一天才是“一元之始”,汉代之前并不统一。汉武帝时期,落下闳等天文学家编制《太初历》,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春节日期由此固定,延续至今。

  《太初历》对中国古代历法进行了哪些改革?《太初历》为何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源自中国的农历与源自西方的公历有何异同?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平日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视频:【东西问】杨小平:《太初历》何以恒定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春节起源于何时?历代春节的日期与名称有什么不同?中国何时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

  杨小平:由于上古时期文献缺失,难以直接考证春节的起源。有观点认为,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春节由虞舜兴起。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也视作正月初一。

  虽然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春节”一词在古代使用频率不高,多为表示“春季”意义的“春节”,与现代意义的“春节”有较大差别。如“既遇春节,难阻良游”(宋·尤袤《全唐诗话·王起》)、“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宋·文天祥《二十四日》)。

  

2023年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苗族人身着盛装在古城内巡游。杨华峰 摄

  现代意义的“春节”一词实为“一元之始”,也就是岁首。这一概念和意涵在不同朝代的称谓也有不同,先秦称“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称“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魏晋南北朝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称“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清称“元旦”“元日”,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则称“元月”。

  究竟哪一天才是岁首,历代的日期也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元月为岁首,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颛顼历》,用十月为岁首,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河南一位收藏者展示汉代“星辰镜”。慎重 摄

  由于《颛顼历》的误差越来越大,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命司马迁、壶遂等人议造改历。新历的编制经历六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经过比较后,采用邓平、落下闳、唐都编制的《太初历》。《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规定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太初历》运行了188年后被新的历法所取代。中国每一个朝代几乎都会修历,不断有新的历法出现。但这些历法只是让时间变得更精准,却都保留了《太初历》制定的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置闰的方式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中让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称“元旦”。

  袁世凯上台之初,中国出现两种历法体系,一种为源自西方的公历,一种为中国传统农历。1914年,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在《定四季节假呈》中将农历元旦命名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报大总统,并获批照准。从此,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农历新年以春节的面貌出现。

  

2020年1月17日,在四川阆中举行的“阆苑仙葩”迎春灯会上的主灯浑天仪。王磊 摄

   中新社 记者:中国历法起源于何时?《太初历》对中国古代历法进行了哪些改革?《太初历》为何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杨小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天文学最早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北斗星象图等考古实证显示,当时的先民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时空体系与天地宇宙的早期模式,并初步形成诸如二十八星宿恒星观测体系、四象体系、盖天宇宙学说等传统天文学的重要概念。

  天文学是编制立法的基础。相传在《太初历》之前,中国有《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谓之古六历。但这些历法因文献资料缺失,无法准确考证其起源。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文字记载和实物数据可考的第一部科学的传世历法,它不仅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而且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达到的一定位置。

  

2024年1月20日,《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佟郁 摄

  节与气是两种不同概念。商以前,中国已出现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气。商朝时,古人将每气的长度一分为二,创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公元前104年,落下闳校正了节气次序,让天文历法更适应农业生产时令。

  《太初历》之所以能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是因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讲究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以十月为岁首或是以立冬为岁首,均与生产生活有较大出入,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更符合农业生产需要。

   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落下闳被英国科技史名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称为“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杨小平:落下闳在编制历法的过程中发明“通其率”,这种近似分数的算法,因接近现代数学意义上的“连分数—渐进分数”法,被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其对南北朝祖冲之的“缀术求π”、南宋秦九韶创立“大衍求一术”,可谓均有极大启发。

  

2024年1月18日,“春节老人”在阆中古城给游客送福。因落下闳编制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并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因此也被称为“春节老人”。张浪 摄

  落下闳基于系统观测、数学算法、逻辑结构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落下闳系统”。“落下闳系统”也常被与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建构的“托勒密系统”比较。

  托勒密将前人的“地球中心系统”加以改进而形成天文系统。“托勒密系统”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重视部分分析,认为用球和圆轨道组成的系统是完美的。“落下闳系统”则受道家和自然主义的影响,重视整体综合,认为把各种周期化为整数是完美的。

  在李约瑟总结出的落下闳所处时代东西方天文发展十大成就中,落下闳占其三——包括编制《太初历》、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因此,落下闳也被李约瑟称为“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2024年1月18日,阆中民俗亮花鞋表演。张浪 摄

  为纪念落下闳的天文成就,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中新社 记者:源自中国的农历与源自西方的公历有何异同?

  杨小平: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2024年2月4日,立春节气,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下廓村中麻屯,村民砍糖料蔗时削蔗壳。中国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有着紧密的联系。龙涛 摄

  中国现行的农历属于阴历与阳历的合历。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对比西方公历与中国农历,可以看出二者在计时方面有诸多不同,如公历将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而农历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则有十三个月。这是因为中国农历编制的出发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在某些年份会增加一个月来确保农历与实际季节的对应。而公历主要是根据天象观测的结果编制。

  此外,因为地球的自转具有不均衡性且逐渐变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不是均匀的圆形,太阳、月亮的运转不断变化,所以时间也不断变化。实际上,没有任何历法可以永远不变,东西方的历法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随着人类对宇宙运行规律把握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历法也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东西方历法之变,也是人类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的缩影。

  专家简介:

  

  杨小平,文学博士,历史文献学博士后,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华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研究训诂、《三国志》、敦煌写卷、明清写本、辞书编纂、俗字俗语、新词新语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清代写本之俗语词研究”“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教育部青年项目“1912-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四川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