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34:42 来源: sp20241105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来源:中国网
人民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许维娜)“今年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同比增长9.4%,增速比整体投资高5.2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支撑。”3月21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就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社会民生领域投入、重点群众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总体考虑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
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今年起,我国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将怎样推进相关工作,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刘苏社从2023年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三方面给予了回答。
第一,关于2023年增发国债。刘苏社表示,去年增发1万亿国债,专门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到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
第二,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的发行规模是1万亿元。
刘苏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方案后,会同有关方面迅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关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刘苏社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除了刚才提到的去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还有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还安排了7000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另外还有3.9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几个方面资金总的规模超过6万亿元。所以,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重点。
刘苏社表示,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前期工作。督促有关方面加强项目储备,强化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论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协调加大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积极落实配套融资。二是优化投向领域。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同时加强各类政府投资的统筹衔接和错位安排,形成各类资金的整体合力。三是强化全链条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构建覆盖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投资决策、建设运营、监督检查等全周期、全链条的管理机制,以精细化管理促进投资效益的提升。
“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如何看待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廖岷在会上表示,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过去几年,我们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主要经济体中,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018—2023年,财政赤字率总体控制在3%以内。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廖岷表示,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廖岷介绍,宏观调控需要多种工具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
廖岷提到,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廖岷还表示,大家对中国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十分关注,按照整体财政计划安排,这些国债正在陆续发行。中国政府债券在市场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个月增持,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
“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
过去一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持续深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等措施也接连出台。这些政策是如何提升经济稳步回升可持续性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宣昌能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宣昌能表示,具体成效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总量合理增长。2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二是“五篇大文章”支持力度加大。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8.3%、26.5%,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三是融资成本降、汇率稳。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月以来稳在7.2元左右,兼顾了内外均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下一阶段央行又将如何发力?
宣昌能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
宣昌能还表示,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责编:王震、吕骞)